“微时代”的影响与发展

2015-09-10 07:22闫立寒
考试周刊 2015年40期
关键词:电视媒体微时代文化

闫立寒

摘 要: 近年来“微时代”成为人民热议的话题,微博、微信、微文化都是“微时代”的产物,自出现以来,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微时代”的研究,从个体角度、电视媒体角度及文化发展角度分析“微时代”给它们带来的发展与影响。

关键词: 微时代 去政治化 电视媒体 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微’已经不是一种小群体的生存方式,不是一种偶发的行为选择,也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网平台诱发的艺术文化现象,‘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是一种人类全新的时代状况,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全方位的问题。”[1]

一、“微时代”下“去政治化”的发展

“微时代”打破宏观的政治一统天下的格局与世界秩序的政治权利化秩序,发展世俗化平民化的微观政治,是独具魅力的平民、草根文化。

2015年3月31日微信纪录片全球首发,宣布“微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三年的发展,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它正在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线上线下的沟通与互动方式,去政治化的个体已经悄然诞生。

很长一段时间,话语权一直掌握在权利集团及精英群体中间,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表达模式是主流,但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每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大约有四分之一发端于网络,引领社会进入“人人皆终端”的全民狂欢,出现“自媒体”,即We Media。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话语平台,从下而上地寻求开放、平等、自由的个体话语,巩固公民精神的绝对独立,提升了网络空间领域的潜质。

《穹顶之下》即为“微时代”下个体发言权的绝对展现。第一,柴静已不属于央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以个人之力,通过个人故事的嵌入,调动顶级资源,讲述道德与勇气,展现雾霾对于社会居民的切实影响。第二,《穹顶之下》在网络上推出后,“截至3月1日早上9:00,腾讯播放7426万次,乐视播放1063万次,优酷播放1006万次,搜狐播放203万次,爱奇艺109万次,凤凰播放69万次,土豆播放63万次,合计播放9939万次”[2]。短短的时间内雾霾不再是《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的播报,而成为了全民讨论的焦点。不管是从内容、传播手段或者影响上都是一次自媒体狂欢。

二、“微时代”下的电视媒介的发展

在传统媒介的生态系统中,电视、广播、报纸一向视为核心,电视作为视听艺术的典型代表,它的出现使视与听兼得,但随着wed2.0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革。微媒体诞生后,增强了线下人与媒体的互动性,使得电视媒体走向多元化。电视台在微时代的影响下,提高自办节目的制作水平,建立大众参与、用户体验的互动模式。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2012年注册新浪微博“央视新闻”并在2012年3月12日发布第一条微博信息,截至写稿为止,已发布49860微博信息,粉丝共有31011750名,作为央视重大新闻、突发事件、重点报道的首发平台,从新闻的实效性与及时性已远远超越传统媒体,每条信息的评论与转发更是不计其数。

2013年4月1日,“央视新闻”官方微信正是上线,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了电视媒体与微媒体的有效结合,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在官方账号首条微信中表示,从今后起,每天向网友推送的图文消息,主持人都会就热点话题与观众进行互动,观众带来最新鲜的新闻资讯。国字号媒体已经感受到了微媒体的发展,借助微媒体的开放平台融入新媒体形态。

201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首次使用微媒体与观众进行互动,在节目间歇观众采用声音识别的方式进入微信平台,使用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在规定时间内摇取红包讨年味博彩头。据统计,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微信摇红包高达110亿次,互动出现峰值高达8.1亿次/分钟,摇红包在当天俨然是一项全民运动,成为最热话题。

通过电子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视节目输送、电信宽带运营的垄断模式,实现了网络的资源共享与客户体验一体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电视媒介这一主流媒体的迅猛发展。

三、“微时代”下文化的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王小平提出:“微时代是利奥塔所说的‘向总体性宣战’的后现代全面来临的征兆。在文化上,体现的是曾经的神圣、崇高、英雄时代的终结,是对传统的本质、理性、革命、真理等大叙事的告别。”[3]它的繁荣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传统大叙事的告别,影响了影视艺术的格局、教育及研究,瓦解了高雅与通俗的等级结构。实际上微文化从逻辑上实际上是后福特主义在中国城市的深度拓展,它的传播也被看做是后福特时代的全面转型,是“鲶鱼效应”与“马太效应”的结合。因此,微时代下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影视艺术当中的微电影。

2010年历史上的第一部微电影是凯迪拉克的广告《一触即发》在网络上播放,时长90秒,讲述在一场交易当中运用新科技手段打成目标的故事,制作精良,场面宏大,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经过几年的发展,微电影运用自己的优势,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格局与氛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微电影的产生对传统影视艺术极具冲击力,除了技术及生产上的改变之外,它的出现还改变了传统影视美学观,“过去的影视美学追求巨大、精英、厚重,今天的影视美学观变得微小、草根、便捷、互动和娱乐”[4]。今天,影视文化正在朝向更为多元的方向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的大势所趋,微时代已经到来。

之前从没有一个时代像“微时代”一样,如此缩小人与人的距离,也没有一个时代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个体的碎片时间,微时代的到来是一场传统生态系统的革命性颠覆,不管是自媒体、电视媒体抑或是文化几乎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化的时代,更是一个文化蓬发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影视艺术为例.探索与争鸣,2014(07).

[2]匿名.柴静《穹顶之下》唤醒环保意识.IT时代周刊,2015(03):46页

[3]蒋璐.“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会议综述.文艺研究,2014(07):151.

[4]胡智锋.微时代影视艺术变迁的观察与思考.新媒体与社会,2014(12):10.

猜你喜欢
电视媒体微时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老龄化社会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反思与对策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