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的《黄鹤楼》只有短短百来字,言简意赅,却又意犹未尽。如果能实地走一遭,才能让课本上的文字活起来。这一篇黄鹤楼游记一定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从公园的南大门进入,此门开在半壁,在路边抬头仰望,一块大大的牌匾,上书:黄鹤楼公园。我们拾级而上,才发现这原来只是个门厅,而里面更是别有洞天,一条不长不短“黄鹤古肆”横亘在门厅与南大门之间。过了门厅,还要登上十几米高的台阶,才是真正的南门。青瓦白墙的大门,造型古朴不失雅致。
进门便是一个池塘,池边翠柳倒映,水中红鲤嬉戏,相映成趣。环顾四周,却没见黄鹤楼的踪影,于是一路跟着指示牌走。过池塘左行,进门廊,经一小院,上斜坡,再穿过一条竹林小径,抬头看时,已经豁然开朗,眼前不就是黄鹤楼?只见一座50多米高的塔楼伫立在石台之上,楼共五层,金色琉璃瓦屋面,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造型叫“四边套八边形”, 谓之“四面八方”。楼四周还有铜雕、牌坊、亭台楼阁等建筑,如众星捧月般,拱卫着主楼。黄鹤楼东西两侧的各种轩廊、亭阁、牌坊、千年古钟呈阶梯式延伸,承上启下,层次分明,气势恢弘,完全打破了我往日“黄鹤楼只是孤零零一座楼”的臆想。
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蛇山顶上,与对岸的龟山遥相呼应,“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宏伟景观可以在楼上一览无遗。因为楼在山上,所以整个公园也依山势而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别有风韵。
往上一层,站在外走廊眺望,视野便又开阔一分。站在顶层举目四望,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真正是“极目楚天舒”。万里长江第一大桥在脚下蜿蜒,不尽长江滚滚来,武汉三镇尽收眼底,让人不由得心生豪气,心旷神怡。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之说又分为二。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的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得之。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的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求美的情志和精神超越的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也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摘编自豌豆荚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