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现代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培养要靠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实现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建议。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
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而且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与合作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而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鼓励的微笑、温和的教态、高度的热情、亲切的语调与饱满的精神呈现于学生面前,才会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课堂气氛才会宽松和谐,从而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自我,发挥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营造,我在教学中,一般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理清文章结构,扫除学习障碍,即预习。预习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预习和准备包括:回忆和接触与新课相干的旧知识、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知桥梁”。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准备,以便从中提供信息和问题,实现“常识反馈”。
二、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发挥创造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题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生疑,抓住關键点、疑难点重锤敲打。启发学生思考生疑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湖泊里,激起层层涟漪,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爱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影和主题有什么联系?如果课文的主角是换成你和你的父亲呢?”让学生置身情境当中,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又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当大家在讨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接近尾声时,一学生突然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教师愣了一下,但他立即转过神来,并趁此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之死”,在读书思考、默想之后,有的设想出他饿死的惨景,有的构想出他冻死的情景,有的说他是疼死的,有的谈他又冻又饿而死得目不忍睹,而一名女同学则说他是笑死的……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对教师来说,尽管这个不经意的提问打断了他的教学流程,但是其效果又是远非僵死的预设所能企及的。
三、巧妙地设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需要创设恰当的思维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使他们触景生情,以情悟理。方法如下:其一可故事导入。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其二可情境导入。平时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则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然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其三可趣味式导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导入时运用猜谜等趣味活动直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可这样设计:“运动会上都有它(打一字)”,学生兴趣高涨地猜出之后,老师笑言:看来运动会与云卷云舒不无关系。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电教多媒体有极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具体形象跨越时空的限制创设情境,再现各种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较好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光、声、色融为一体,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讲授《桃花源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美丽的与桃花相关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学习。学生既清楚地感知到世外桃源的景致美,又真正体悟到文字的韵味美,更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良好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再以《邓稼先》教学课例为例,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且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内容枯燥,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我认为教师在新课开始,更应注意激发学生情趣,而幻灯片一通过文字性的一首诗导入,非但没有激发情趣,反而会增加理解难度。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剪辑播放一段“广岛原子弹爆炸实况”的视频,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结合情境深情地讲述课文背景,这样视频媒体和教师的声音媒体一下子就把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既便于学生理解邓稼先科研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又便于学生认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现在的初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考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阅读,获取更多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授之以鱼,只供一日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悟、有所获,经历一个获取知识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