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

2015-09-10 07:22许梅凤
考试周刊 2015年48期
关键词:汪伦李白古诗词

许梅凤

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抓住小学古诗词特点,从教材分析入手,增强教学效果的落脚点,结合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方法,这是新课程理念给我们的任务和研究方向。

一、把握古诗词教学中的“导”

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更多的是点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导之以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背诵古诗词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词,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通过诵读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2.导之以类。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送别”,有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教学时,应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如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3.导之以情。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课本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的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疑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地悟情。

二、把握古诗词教学中的“品”

古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古诗词中蕴含的意义,品味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等。

1.品字词。古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古诗词教学首先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指出点睛妙手,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字词句入手,抓住学生的学习之心,培养学生理解其精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微微浮动流起的意态,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这些关键之字,引导学生品出味道,品出感觉,为诗人和整个诗的理解奠定基础。

2.品意象。诗人往往借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抒发自己的感情,为此,许多的古诗词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或极具感染力的意境,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品个中意象。如民歌《敕勒川》,为我们展现的是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及其浑厚开阔的壮丽美,其中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像、语言在头脑中形成与古诗词相应的意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自己创造各自的意象,做到诗中有画,诗情画意地学习古诗词。

3.品情感。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往往都通过古诗词的创作,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其中颇多失意、愤懑之作,多为郁郁不得志时所作,例如杜甫的《登高》,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另外,描写挚友分离、依依不舍的送别诗非常多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教这些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些情感相似的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移情的体验。

4.品诗人。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孟浩然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自我达到无我,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三、把握古诗词教学中的“悟”

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悟出古诗词中的哲理,从而提升学习古诗词的境界。

1.“悟”诗人的情感。如《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之作,只有悟到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才能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引导学生讨论:汪伦为什么此时才来踏歌送行?学生有的说,是李白怕汪伦伤心,事先并未告诉,所以汪伦得知消息后,匆匆赶来;有的说,汪伦正在家里准备美酒宴请李白,所以姗姗来迟;有的说……教师又启发学生想象:李白此时可能会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说:李白“嗖”地跳船上岸,与汪伦道别;有的说李白看着汪伦,想着汪伦这些日子对自己的款待,忍不住吟诗一首(即《赠汪伦》);有的说……不难看出,学生对李汪之间的深情已有较为深刻的领悟,诗中之情也有了依附,这样悟情是真真切切的、扎实有效的。

2.“悟”诗词的哲理。许多的古诗词里都包含生活的哲理,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包含有相似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中蕴含有对人生哲理玄想的诗篇时,必须紧紧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慢慢理解,细细品味。

3.“悟”古诗词的拓展。引导学生跳出诗人营造的氛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古诗词进行反观、学习、拓展。思考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它的写作特色体现在哪里?它的斟字酌句是否恰当等问题。拓展是多方面的,如给古诗词谱曲,给古诗词配画,自己能否也写一首,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达到学以致用,这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

总之,古诗词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外,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猜你喜欢
汪伦李白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赠汪伦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赠汪伦
古诗词中的新年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