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瑞娟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发展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素养和解决化学问题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做好化学探究实验成为每位化学教师的“必修课”。
关键词: 高中化学 预习 操作 反思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探究并不能使人满意,有些实验探究课时流于形式,或只重视实验的结果而忽略实验过程与探究的本质。虽然学生的动手机会增多了,可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并不快,甚至还有减弱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教师认为提高教学质量任需靠大量的练习,做实验不如做习题,实验课缺乏组织管理与引导,对学生放任自流,各行其是。实验时学生按课本“照方抓药”式完成;预设与生成脱节,操作与思维脱节,操作与表达脱节。学生做前脑子一片空白,做时只觉得“好玩”,做后就忘,属于空对空,提不出深层次的问题,更谈不上交流,探究流于形式。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就注意抓“预习—操作—反思”三个环节,让学生做到操作与思维同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抓好预习我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提前让学生独立、简要地写出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的内容在科学原理上进行熟悉或探讨,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在操作及其程序上进行安排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前的预习报告要逐一检查过关,并有教师的评价,过关后方可进入实验室。第二步是在实验前各小组由组长负责对实验再进行预设,通过组内交流,学生可取长补短,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共同的目标。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二、抓好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在初中化学实验中,一方面学生中存在不会做实验或不敢做实验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任务多,教师指导不足,影响实验的有效性。若硬赶着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就会“相互照搬”,敷衍了事,草草收场,甚至在操作时会犯一些常识性或危险性的错误。教师要以人为本,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在教师言传身教中消除学生做实验的紧张、畏惧心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规范操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实验心理品质。二是实验中要按教师演示的标准操作,同组的配合要默契,分工要具体,合理、细致、相互监督。实验时教师巡回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纠正,保证实验规范操作、安全可靠、顺利进行。
三、抓好反思,实现实验升华
反思是学生感性认识事物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但在实验中有些学生常忙于操作,没有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在实验时,我一定让学生观察分析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记录,做到操作与思维同步,让学生学会学习。实验结束后,进行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进行评价;对实验的现象是预期还是意外进行分析;并对实验的改进或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后上交实验报告,教师要认真地批改并作出评价。对实验失败的学生,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学生感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抓好“三环节”的关键是实现反思的升华,反思是思维品质的呈现,是实验教学的精髓。要达到课堂的高效优质,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两个“关注”。
(一)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一种最重要、最具潜力、成本最低的活动,它使人享用终生。在实验中教师不能停留在学生表面“热热闹闹”对实验任务的完成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及时捕捉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和障碍,分清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前置知识薄弱还是学生理解能力弱,或者是实验设计缺陷所致等。根据学生实际,对症搭建“脚手架”,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生长,感受思维的魅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不要把结论硬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做中思,思中学,达到当堂清,不留缺陷。如“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学生按课本上的方法,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了,学生对“石蕊试液在实验中的作用”不易理解,我及时补充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1)在少量的盐酸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2)在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观察现象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这样学生不但理清知识与现象的来龙去脉,还掌握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是学生传递化学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若学生有了思维不能用科学、准确、全面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实验就留下了缺憾,思维也就不完整。初中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对一些原理与现象、操作与原因之间的表述还存在表达不清、语无伦次或不会表达的情况,需要教师倾心关注,把学生的“垃圾语言”堵在萌芽之中,养成用科学、规范、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如,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时对“水为什么会倒流”有好多学生不会表达;还有把实验结论表达为“空气中氮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实验中产生的白烟说为“白雾”等,都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纠正,使学生思维更流畅、清晰、精确、全面,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交流的锦上添花。否则,学生在不完整或错误的语言中传递知识,会出现思维“次品”或“废品”,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每个实验。每节课既要做到“预—做—看—思—说”的优化组合,又要做到步步到位,这样才能让智慧之树在和谐、民主、友好的环境中生长的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尹木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胡振虹.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