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梅
摘 要: 高职数学课程难度较大,只依靠课堂时间很难完全掌握,课前预习与课后辅导则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课前预习,老师通过指导学生的自主预习,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与探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文章基于此,对职校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做好课前预习指导的策略。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课前预习 指导优化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作为职业高校的数学老师,笔者一直在思索这个课题,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呢?教师可从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入手,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提纲,从而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借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1.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同时也是降低新授课程难度的有效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1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引导者,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高职教育。如果学生不预习,则上课之前对所授课程一无所知,其听课将成为一种完全被动接收的行为,学习效果差次不齐。而如果学生可以如教师一样做好课前准备,则听起课来更如鱼得水,很多问题一点即通,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1.2教师上课更有针对性。数学课程相对难度较大,关联性强,每节课的重难点也不止一个,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般采用重难点根据难度分配时间的方式,根本不知道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教师的辅助下展开课前预习,学生在上课之初便知道自己的短板,教师通过简单的测验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这样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1.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师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知识的学习与把握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高职目前课前预习的现状
目前,课前预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认可度不高,展开程度也极其有限。首先,教师不重视课前预习的开展,很多老师都认可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但是他们并未对此采取任何行动,还是保持着上完课就离开的习惯,更没有关于课前预习的针对性设计与准备。其次,学生也不够重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弱,因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数学这门基础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望而远之,且大部分人怀着及格就行的态度,根本无法谈及课前预习。另外,高职教育与高中及义务教育不同,学生一般都是住校,学习行为是一种自主性行为,没有专人的约束,很多学生不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谈何课前预习。由此可见,高职数学的课前预习基本并未开展,即使开展也是流于形式,根本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课前预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亟须在高职院校逐步开展。
3.高职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的策略
课前预习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行为,而此行为以学生为主体,配合教师的积极指导,因此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高职教学不同于其他层面的教学,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更薄弱,目的性也更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3.1以教材的阅读为引入。预习首先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这是预习工作的基础,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完成“粗读—精读—深思”的过程,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将这种过程习惯化,最终培养高职学生的数学课程自主学习习惯,同时逐步覆盖全学科。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进行粗读,粗读的就是浏览教材,把握基础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第二步是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在粗读之后,学生应当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把握,研究每个符号的意义,同时指导学生了解接下来课程的公式、符号、图形和例题等,尽量达到彼此的相互贯通理解,特别是公式与概念。第三步是引导学生进行深思,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他们对相关定理及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将一些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3.2以预习提纲的制作与分发为进阶。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引导,指导他们认清预习的要求:第一,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把握;第二,对本节的概念与定理有自己的理解;第三,对本节的例题进行深入研究;第四,仿照课本例题,自编自做一些随堂练习;第五,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疑难问题记录下来,提出疑问。教师的引导预习至少要坚持半个月到一个月,指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模仿教师行为的水平,自主完成预习提纲,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编制的预习提纲进行分析,纠正,完善提纲。这样再经过三五个月的跟踪完善,之后让学生自行拟定预习提纲,把握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教师则不定期进行提纲抽查即可。
教师在前期撰写预习提纲时为了杜绝“放羊式”预习,使预习工作落到实处,预习提纲的编写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预习提纲的内容设置一般包括:(1)预习的目标要求,预习目标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以期通过预习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2)预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强训练攻克难关。(3)预习的问题系列,这是通过问题测试学生预习的情况,并对预习的内容可起到温习和运用的作用。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的时候,可围绕概念、定理、公式、重点和难点,以及探索学习、开放性试题。
3.3以教学的分层组织交流为补充。在预习的安排中,教师应当留意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为在高职学生数学水平整体较低的条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存在极大的差异,对于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度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不论教师在课前预习的设计中考虑得多么详细,每个学生的落实程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这就需要引入分层的引导方式,同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层的组织交流。笔者将本班学生根据预习能力培养成熟后的情况分为三层:第一层为预习能完全自主完成,且预习效果很好;第二层为预习基本效果能达到,基本知识能够把握;第三层为无法正常预习,或者预习效果较差。笔者在组织交流中重点针对第二层学生,同时对于第三层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在平时的预习中组成“一帮一”小组,第一组的学生与第三组的学生一对一自由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第一组学生的预习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第三组学生的预习效率。
总之,教育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学生自控力弱,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对基础性极强、难度较大的数学课程,很多学生非常头疼,关键原因并不是教师教得不好,而是没有培养起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当今高职数学教学困境的有效策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理解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总结,希望对高职数学课前预习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科良.重视数学课前预习,全面提升教学质量[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0).
[2]黄华.如何增强数学课前预习作业的有效性[J].中学数学,2012(16).
[3]郭慧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08).
[4]李文晓.新课标下对数学课前预习的思考[J].华章,2010(31).
[5]徐遵会.指导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方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课题编号:Y-B/2014/01/15,课题名称: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立项课题,“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和教育设计与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