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林 高利玉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第一要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是年轻教师多、骨干力量少。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往城区学校流动,导致农村学校年复一年地接收职初适应期的新教师,被动地成为新教师的成长基地。笔者任职的学校近两年共招收新教师16名,师范毕业生占37.5%。要帮助新教师迅速实现角色转换,缩短“适应期”,站稳“成长期”,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层要建立起新教师业务提升和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引领新教师及时内化理念,外化行为,实现新教师团队的群体发展。
一、现状点击:厘清问题所在,明晰培训着力点
新教师培养是农村学校校本研训的内容之一,但有形式无实效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如何改变这一状态?首先应遵循“基于学校”这一基本原则,对接学校发展和新教师专业成长两大需求,剖析问题,拟定新教师培训计划。
1.改“被造”塑“自造”——发展愿景的确立与明晰
如果新教师仅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份工作,就会缺乏前行的动力和目标。因此,我校从确立发展愿景入手,注重对新教师的价值引领,在明晰自我社会定位的同时明确提出个体发展目标,帮助新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引导新教师客观认识自我,构建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并重的成长计划,并细化了计划的实施步骤与途径。
2.变“常态”为“动态”——培训项目的规划与调整
细致规划校本研训的常规项目和研修方式,使之更具针对性。职初新教师不熟悉学校的运作规律,备课、上课常规、作业批改等均需从头学起。部分新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时,对班级的组织机构设立,选拔和培养小干部,同学纠纷处理,科任教师协调等都需要进行及时规划和跟进指导。在研训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动态地调整和补充培训项目,使新教师能找到快速成长的路径。
3.以“质性”替“量性”——自主发展的刚性与弹性
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研修的形式和内容既要考虑新教师的接受能力,又要有弹性的空间。在研训中必须摒弃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不以各类计划、笔记、总结等量性材料作为研训的最终成果。要提升新教师发展的自由度,让他们在完成规定内容之后,有自我完善的空间和时间,能平衡教学投入与专业研修的精力分配,在“自造”中实现自主而有个性的质性提升。
二、研训模式:提前一步、立足两点、连环跟进
反思学校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合理修正校本研训的组织系统、运用机制后,我校提出“提前一步、立足两点、连环跟进”的新教师研训模式,助力新教师成长。
1.提前一步、预约精彩
对新教师而言,教学生涯中良好的开端能够给予他们自信的力量,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全新的工作中。
(1)全面了解、因需而设
学校教师招聘由教育局统一组织,双向选择,因此,学校对新教师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一无所知,无法根据新教师的特点安排工作岗位。为此,新教师签约后,学校特意举行新教师见面会,让新教师作全面的自我介绍,在简要介绍自身学历状况、性格、特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和自我发展的愿景。学校在综合新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工作岗位,用其所长。
(2)精彩亮相、崭露风采
新教师在开学初要面对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群体,这是他们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次挑战,心情紧张可想而知。如何让新教师提前准备、预约精彩?教师大会上富有个性的自我介绍,家长会淡定地接触家长,开学第一课的精彩呈现,是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必修课,材料撰写、会前预练、形象设计等都是研训的必修内容。事实证明,新教师在教师大会上的精彩亮相,开学第一课和家长会上活力而知性的形象展示,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也让许多孩子喜欢上了这些年轻的身影。
2.立足两点、舞动双翼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新教师尚未站稳讲台前,立足两点,在教学预设时确保每课有重点,在追思反省中提倡一课有一得,以此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两翼,才能让新教师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教学。
(1)课前预设,关注一课一重点
新教师初涉讲台,对教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学生时期的经历。翻阅新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目标、有重点、有过程,内容翔实,但实际教学中,因重点不明而各环节平均用力,因理念缺失而满堂灌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校要求每位新教师采用“30+10”的课堂时间分配模式,每节课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同时确保每节课有10分钟左右的书面作业时间。
(2)课后反思,倡导一课一感悟
反思是学习、实践、总结的催化剂。鼓励新教师进行课后反思,一课一感悟,在感悟中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科室在引领新教师反思的同时,还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新教师“每课一省”主页,引导新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此促进新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连环跟进、凸显“四化”
新教师专业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连环跟进中不断拓展提升,将新教师专业发展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彰显研训的实效。
(1)师徒结对全景化
针对新教师的现状,构建“全景化”的师徒结对模式,配备各级名优教师为新教师的师傅,让徒弟全程跟随师父,师傅和徒弟共同参加听课、备课、说课、评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撰写教学反思、班队活动、教育科研等活动。这样的结对活动,既注重对骨干教师精神价值的引领,又让新教师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在“模仿”或“仿效”中促使其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2)随堂听课常态化
学校成立了随堂听课督导小组,对新教师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课后及时与新教师进行交流,在肯定新教师优点的同时,提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对部分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相对欠缺的新教师,实行“跟踪式”随堂听课,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最新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地方给予指导。
(3)作业检查常规化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师课上得很精彩,但学生学习成绩却上不去。教师通常会为一堂课的设计煞费苦心,但对如何设计、批改学生的作业却思考甚少。因此,在连环式跟进培训中,我们将新教师作业检查纳入培训体系,把备课时作业的设计、课堂书面作业的时间、家庭作业时间的把握、作业反馈的途径等作为作业检查的必检项目,以此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和管理能力。
(4)培训活动主题化
确立新教师校本培训“读书、教学、科研”三大主题,注重持续而有深度的引领指导,不断丰富研训内涵,提升培训效果。
首先,重读书:从“汲取”到“喷吐”的转变。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教学的不竭动力来自于不断的学习,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一个自觉先行的学生。尽管新入职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但普遍存在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倦怠现象。对此,我校采用“三步走”渐进模式:一是推荐必读书籍,撰写读书感悟。教科室列出阅读书目,新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推荐读物;二是阅读专业刊物,汲取课堂养料。参阅学科教育杂志,在参阅的基础上大胆扬弃;三是慧眼自主择书,论坛吐露心声。给新教师一双择书的慧眼,在披沙拣金中择取好书,在专题论坛中推荐给大家,让新教师的思想在彼此的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其次,重教学:从“常规”向“生成”转轨。坚持“随堂听课、组内研讨课、学期展示课”三课汇报制度,教学常规培训与即时生成主题相结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生成培训主题。如期初随堂听课发现新教师普遍存在“常规教学缺少方法、课堂评价缺少创新”这两个共性问题,依此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一是聆听校内声音,把握课堂常规。组织新教师观摩本校骨干教师的常规课,对照自己的课堂提炼常规训练的方法为己所用;二是观摩名师课堂,关注精彩评价。组织新教师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重点关注并摘录名师的精彩评价语,并以评价语为切入点,分享收获与思考。
最后,重科研:从“流浪者”向“观光者”转身。鲍曼把“观光者”“流浪者”隐喻为后现代性的两种人格类型,以这个隐喻审视教学,会发现教师其实是背着行囊在教学旅途中行走的人。新教师尚未形成固有的教学习惯,完全可以引领他们行走在风姿绰约的研究之路上,吸引他们不断探索,在学习和反思中勇于探索和创新。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能使新教师在研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不断学习专业技能,调整专业态度,实现教学能力质的提升。培养新教师的反思意识,引领新教师洞察教学中的问题。“观光者”角色能让新教师在专家和同伴的引领下撩开研究的神秘面纱,感受课题研究带来的惊喜。
职初适应期的新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一线学校不断探索的课题,要引导他们及时转换角色,确立自我发展的愿景,在清晰的职业规划指引下帮助他们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汲取专业能量,厚实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成为基层学校管理者的不懈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教育学院
浙江海宁市周王庙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