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朝阳
摘 要: 按照课程对接职业标准的原则,以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基于工作任务专业课程,重点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作者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专业课程开发思路。
关键词: 工作任务 课程开发 理论 实践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职课程改革经历了“三段式”课程、平台式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的发展过程。“三段式”课程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突出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但未能突破以学科本位为基础的逻辑关系、课程框架和知识体系。平台式课程改革打破了专业限制,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构建了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课群,拓宽了专业口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变迁,但平台式课程只是对学科本位课程进行了改良。“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将各类课程归类于不同的模块中,强调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本质上仍是学科体系课程,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不够,同时职业群的界定仅凭学校教师个人的经验完成,缺乏科学性。
二、课程开发的理念
现代中职课程开发突破了专业技术教育的狭窄范围,形成了开发主体多元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实施一体化、课程评价社会化的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模式,注重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其基本要求如下:
1.实现校企合作。要求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实施。
2.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对接岗位的要求,针对实际工作岗位重新构建行动导向课程,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3.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4.转变实施方式。打破学科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5.创设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际接近的教学情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从课堂情境向工作情境的转化。
6.“能力本位”与“终身学习”思想相结合,构建培养新世纪综合职业素质劳动者的“素质本位”课程,实现从知识储备为主向实际应用为主转化,大力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课程开发的流程
基于工作任务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守以下流程:确定就业岗位→分解工作任务→取舍教学内容→组装课程模块。
1.确定就业岗位。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产业规模、就业状况、发展前景,根据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确定就业岗位。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可确定电子产品装配、检测、维修、营销等岗位。
2.分解工作任务。根据就业岗位分解工作任务。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岗位,要求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的装配与调试、常用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等技术。
3.取舍教学内容。根据工作任务尽量将不确定性任务转化成确定性任务,舍弃不必要内容。如电路的装配与调试,要掌握焊接材料与工具的认识、导线的加工、元件的成型与插装、手工焊接、电路的制作和调试等内容。
4.组装课程模块。根据工作流程,将功能相近或相同的内容组成一个模块。如常用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可组装成整机装配的工艺设计、电路板的装配、整机总装、整机调试等模块。
三、课程开发的内容
1.制定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能力为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坚持德育为首、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
2.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包括学习任务书、课件及教学录像、仿真操作系统、网络资源平台等。学习任务书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为学生制订的课堂学习活动方案,应集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案卷于一体,解决好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每个学习任务书的开发内容包括任务准备、任务研究、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等内容。再进一步开发课件及教学录像、仿真操作系统、网络资源平台,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创建立体化教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