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2015-09-10 07:22:44吴全德
考试周刊 2015年59期
关键词:诗意人文语文教学

吴全德

摘 要: 语文教学应高举人文性伟大旗帜,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诗意导入式、巧妙穿插式、诵读涵咏式、竞赛抢答式和自由表现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 诗意

语文教师应高举人文性伟大旗帜,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诗意像情感的精灵,飞入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美的期待。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

一、诗意导入式

不少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乏味,甚至面目可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导语诗意的匮乏。诗意的语文课堂首先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导语中。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导语的设计总是花一番心思,努力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充满诗意的语句或故事:要么读一篇优美的文章,要么讲一则有趣的故事,要么吟一首精美的小诗,要么说一个热门话题,要么引一副精工的对联,要么说一句清新活泼的广告语……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这样,学生在上课伊始就有一个诗意的开端,内心深处其乐融融,有“荡胸生层云”之感,而后便“入境始与亲”了。

二、巧妙穿插式

教师要在文本引导下善于借题发挥,巧妙穿插,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心智,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如在我教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后,同学们还沉浸在词中那汪洋恣肆的革命豪情里,为了让同学们多知道一些这首词撼动人心的魅力,我让他们打开语文课本的扉页,看《江山如此多娇》这幅插图,向他们介绍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特色:“这幅画是在周总理、吴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人的关心下完成任务的,在我国美术史上,是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是我国北派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南派著名画家关山月共同创作的,融汇了南北画派的风格,体现了‘翰墨有缘融一体,江山点染意无穷’的真意。这幅画如今还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面主壁上,让游客观赏,拍照留念。”同学们痴迷地听着,对着画面朗诵这首词,不仅当堂能背诵,而且对词意的理解更深刻。

三、诵读涵咏式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句、篇章需要我们去感悟、去揣摩。尤其是古诗文教学,那就更离不开诵读了。通过诵读,那种特有的语言美感会沁入我们的心田。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仍有借鉴作用。古代没有现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的只是先生的戒尺,老师摇头晃脑地吟诵,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却成就了像鲁迅、朱自清、胡适、朱光潜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家。现在许多教师上课有的虽然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我无意否定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但我们不能买椟还珠,失去语文本真。我认为语文课程的特点应该立足文本,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动、陶醉,于不自觉中影响学生的精神品格与人生态度。好的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师生互动、双促双发,共同陶醉于诗文情境之中,感受作品语言的意蕴,在诵读中心灵受到碰撞、受到感染。教师要拿出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读出美感。读的方法上,可以一人诵读,小组分读,全班齐读;教师亦可以富有感情地范读,带入情景,让学生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情感轨迹,并展开想象,不断扩展和深化,得到美的熏陶。

四、竞赛抢答式

教师讲课提问要善于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又能留给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如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妙,比喻新颖贴切,描绘出边塞雪后奇丽的景象。我就此举了几个古诗词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学生听了兴趣大增。于是我让同学们也举一下。平时那些勤于积累古诗词的同学这下子乐开了,表现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们争着把自己知道的比喻句说出来,并能适当评述。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将书比做半亩方塘,清澈的方塘像镜子一样倒映着美丽的天光云影,比喻书里蕴涵着丰富美好的知识。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借写黄河之水入海不回,比喻人生岁月逝去不返。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回答。举得多的同学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佩服,未能表现的同学也鞭策自己迎头赶上。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课外背诵,积累古诗词、名言警句的习惯。课后我让同学们把课堂上列举的比喻句整理在本子上,一学期下来总能整理出一大本《名言集萃》。

五、自由表现式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语文老师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共同学习、成长、进步的伙伴关系。只有在民主课堂上,方会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学生是活生生的,不仅为现在而活,还为将来而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上如能恰如其分地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风采的自由平台,就可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记得我在上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这篇文章时,以往第一课时就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疏通文字并翻译全文。第二课时赏析本文的写景语段,但总觉得语言表述很苍白。这次我大胆修改教学思路,赏析部分由同学们完成,他们欣然接受,分组合作,认真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编写详细优美的解说词。上课时,一幅一幅精美的图片从多媒体屏幕上展现出来,加上动感效果,同学们惊喜地看到与语文内容相吻合的画面,真正领悟“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酸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等语句的美妙意境,沉浸在春意融融的诗情画意中。他们分组赏析,妙语连连,颇有文学评论家的风范。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语句,把同学们引入佳境。这堂赏析课让我大开眼界,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真正体会到“给点阳光,我就灿烂”这句话在学生身上的巨大作用。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生亟待诗意的灌溉与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语文老师应该丰富、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坚持不懈地学习,给自己的生活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诗意盎然。

猜你喜欢
诗意人文语文教学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诗意地栖居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3:14
冬日浪漫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被耽搁的诗意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6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