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教育模式探索玉雕设计的人才培养

2015-09-10 07:22陆乐
考试周刊 2015年68期
关键词:行业发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陆乐

摘    要: 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秀丽、文化丰厚,是中国三大玉雕重地之一。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扬州玉雕有着较为精良的制作材料和加工工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无论是行业发展需求还是玉雕产品本身,推陈出新已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突破现有的培养弊端,突出玉雕人才创新性培养,文章分析了现阶段玉雕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玉雕设计人才培养的不足,重点阐述了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对玉雕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玉雕设计    行业发展    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一、玉雕行业发展现状

扬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积淀厚重,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发展至今表现出了人们无处不在的“玉石情结”,材质、题材各异的玉雕作品为大众喜闻乐见。然而,在玉雕行业繁华的背后却渐露疲态,商业化、规模化在带来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得作品的题材、构图与风格等发展停滞,存在“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在人们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传统玉雕产业亟待创新和发展。

二、玉雕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大力推动扬州本地玉雕业的发展,扬州地方高校相继开设了玉雕设计专业,以求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该专业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将玉雕工艺与设计教育有效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施,在人才培养方面虽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仍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玉雕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1)机械复制,照搬照套。

就现状而言,技工院校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主要在技术掌握上,基本以培养熟练操作工人为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时间虽掌握了制作步骤与方法,但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步骤与方法的含义与原理。学生一味沿袭传统玉雕制作技艺脚步盲目前行,机械复制玉雕技法,缺少应有的创新设计能力形成。

(2)沿袭传统,缺乏创新。

该专业在教学上应采用美术基础教学和传统技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美学概念的引入。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玉雕专业授课教师仍是以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师傅为主,他们大多是根据个人生产经验在教学,因此出现过分强调熟练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玉雕人才往往只是从事重复劳动的工匠型人员的情况。生产和实践脱离市场环节,毕业后进入企业仍需接受企业的二次培养,浪费较多时间。这种只掌握技艺不通晓原理的现状倘若长此下去,则极易导致玉雕产品缺乏新意,品牌建设与现代时尚消费结合程度不高,从而使得企业生存陷入困境,甚至威胁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教育主体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这对玉雕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玉雕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较差

在学校教育中,该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三段: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培养、参与企业生产实训。第一阶段,课程多由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简化而来。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实践操作,基本是以先“观摩”后“模仿”再“熟练”的模式完成步骤的。由于课时限制及教学任务等原因,老师只要求学生掌握制作而少有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原理。在实训阶段,学校多将学生交由相关企业,少有专业老师派出跟踪指导,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所谓“校企合作”形同虚设,学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由此看出,三个阶段教育教学相互脱节,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玉雕设计人才培养方向需求

精湛的工艺是凸显玉石文化内涵的重要条件,“玉不琢不成器”阐述了这个观点,也显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与发展,当代玉雕更倾向于时尚性、精致性和人文性,在注重工艺的前提下突出简约。传统产品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这样才能引发消费者的共鸣。传统工艺需要现代设计来保持活力,且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在玉雕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进行以下尝试。

1.创新学生教育培养模式

(1)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玉雕专业学生在入学初应通过素描、色彩、泥塑等课程巩固基本造型能力。由于玉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开设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如线描、国画、书法、篆刻等课程非常必要。同时,玉雕技能的掌握应作为该专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包括玉雕工艺基础、玉石雕刻等。学习前期以临摹常见题材为主,后期以创作为主要方向。在实践技能课程的同时,还需穿插中外美术史、设计概论、中国传统玉文化等理论课,以增强学生对玉文化内涵的领悟,避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2)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在玉雕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玉雕设计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设计理论,动态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制作及设计方向,积极通过题材创新探索市场,使得玉雕产品贴近时代发展的潮流。

玉雕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没有思想,没有智慧,单凭简单地雕琢技术,是很难突破传统束缚的。只有用科学的头脑、超前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将玉雕文化与雕刻者贯通一致,创作过程才会被赋予神奇的力量,玉雕作品将是展现时代特性的语言,整个玉雕行业将随之发展壮大。

2.有效开展实施“校企合作”

在未来较长一个阶段,玉雕行业人才培养将呈现出多种模式共存的情况,有效实施“校企合作”——“玉雕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则能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现今,大部分高校均已初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合作使校企双方的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实训设备、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有效融合。如在扬州较有影响力的企业——扬州玉器厂,积极发挥自身在当地工艺界的影响力,加强与兄弟院校、私人企业的合作力度。由企业大师、名师担任学校玉雕专业的客座教授,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定期为学生开展专业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引导,为企业“量身定做”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完成在校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可进入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实习。企业通过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工作岗位,这样企业就有机会挑选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3.“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尝试

由于玉雕专业的实践性强,在校园有限的实训环境中教学难度高,仅靠多媒体互动教学和课堂实训教学,学生难以获得最直观的体验和个性化成长。长期从事玉雕工艺的师傅们有着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这种传统师徒相授能近距离、一对一地进行指导,在“因材施教”中确保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提高,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融入职业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和在校学生三方面,实行教师与师傅、教师与岗位、学历与证书、考试与考核四方面的有机融合。

“现代学徒制”适用于在校高职年级学生,将原先教学阶段中的企业实践年限由1年提升至2年,使在校生能有效将学校本位的知识技能与企业本位的职业技能相整合,学徒过程能将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起来,学生跟着师傅一边生产一边学习,体现了工作本位的职业教育方式。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学徒期间,学校进行跟踪管理和考核,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生定期返校进行成果交流,有效加强校企合作,跟踪行业动态,强化教育教学效果。同时,结合目前玉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可在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学分制,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玉雕人才的需求。

扬州玉雕产业要寻求发展,必须在原有传统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重视玉雕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有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产品,从而使玉雕设计更快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福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2]何晓佑.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文章系2014年度江苏省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以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课题编号:14SJY0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行业发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行业特色高校职业与成人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