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工作流模型概述

2015-09-10 13:12孙俊丽
考试周刊 2015年68期

孙俊丽

摘    要: 本文基于办公自动化系统,总结实现业务流的三种模型:过程模型、组织模型和资源模型,为系统实现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过程模型    组织模型    资源模型

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之前,首先要重组业务流程及规划与梳理业务流程,其次,要分析业务过程并且建模,再次建立清晰的业务流程,最后从实际操作向计算机处理转换建模工具。

因此,当一个要定义的业务流程产生时,访问控制模型、组织模型和资源模型这三类模型成为必然需求。

1.过程模型

OA系统中的工作流的过程逻辑被定义为过程模型。过程模型担当基础与核心的角色,所有工作流模型都是围绕它运行的,其他模型也要服务和支持过程模型。过程模型存在多种不同描述方式,如活动网络图、Petri网、事件驱动的过程链等。

(1)活动网络之过程模型

基于活动网络图的过程模型用一个有向图表示完整的运行过程,有向图的节点间的连接弧代表过程中的控制流和数据流,节点元素表示可执行的步骤或任务。节点、连接弧和条件三个方面构成了模型的组成元素。

(2)过程链模型之事件驱动

事件和功能是过程模型中的主要部件,主要通过对基于事件驱动的过程链模型(EPC)的建立实现的。功能产生事件,同时被事件触发。交替出现的事件和功能彼此连接而形成控制流。

(3)基本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

Petri网是对形式化系统的描述方式,在系统分析、设计规划和实际模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状态:结果、条件及内在联系等相关变化能清晰展示,其对系统变化的描述较为擅长。Petri网被称做工作流网(WF-net),是对工作流的控制流纬度的建模。

一个输入库所(i)和一个输出库所(0)构成了一个WF-net。充分阐述一个案例的生命周期,所有被WF—net过程处理的案例一旦被工作流管理系统处理完毕就立即被删除,而且只在它进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时被创建。

工作流模型的WF-net描述中,圆圈表示库所,概括总结其作用为:

①正确执行任务的次序;

②案例基本状态的显示。

在Petri网中,并行路由、循环路由、顺序路由、选择路由4种基本结构构成了工作流建模。不同工作流执行语句又可以帮助辅助表达,在建模过程中,当这些符号和结构被直接使用时,不同结构、建模速度及建模效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2.组织模型

对于人员组织结构的描述可以用组织模型阐述。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主要对多种组织元素形式及各元素内部的递阶层次关系进行充分展示。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里,下边五种实体是构成组织模型的基本元素。即“工作组”、“角色”、“人员”、“部门”和“职务”。

人员:是自然独立,组织中的每个员工与人员相对应,承担相关任务的人的实体,并具备一定的技术与能力。

角色:具备完成特定岗位任务的人员的统称,岗位需求作为其定义标准,诸如辅导员、任课教师等。

职务:代表行政管理上的层级关系,根据行政责任进行区分,如经理、职工等。

部门:由实际部门设置情况决定,可以是现在流行的面向过程与客户的,也可以是传统面向职能的,是组织内部功能结构的静态划分。

工作组:是由于某一任务的驱动而形成的动态的组织结构形式,并非组织内的静态结构。工作组会随任务的完成而消失并且会因任务的下达而产生。

组织模型为过程模型的建立和运作提供支持,可以从人员角度对工作流进行定义,同时确定每个活动节点的相关组织属性,即谁管理、谁执行等相近内容。如果没有组织模型支持,那么过程的细化、分配与管理在工作流系统模型中将难以实现。

3.资源模型

协同办公系统进行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只有当相关资源对相应的组织实体进行支持时,协同办公系统才能在工作流执行过程中按照要求完成活动。由此可见,在构建工作流基本模型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各类资源在运转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资源的类型”和“资源的个体”两个基本概念构成对资源模型的定义。资源模型比过程、组织等模型看上去简单一些。过程模型将具体资源对象进行整体引用即级别最低不可再分的“资源个体”。而多个资源个体被资源类型进行了概括描述,因此可以将其按照资源个体进行划分。它由多个资源个体集合而成。同时,二者之间既是抽象与具体的反映,又是分解与包含的关系。

4.结语

本文基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归纳建构工作流需要的三种模型:过程模型、组织模型和资源模型,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刘伟.工作流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

[3]罗海滨,范玉顺,吴澄.工作流技术综述闭.软件学报,2000.

[4]李寿兵,张佑生,刘立华.工作流管理技术[J].微型电脑应用,2000.

[5]王平.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M].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