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中国抗战文化高地

2015-09-10 07:22徐光煦
红岩春秋 2015年6期
关键词:郭沫若抗战重庆

徐光煦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战时首都重庆成为各类文化团体和知识精英的云集之地。在国共合作的政治大背景下,重庆文化界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歌咏、漫画等为主要文化活动形式,在抗战大后方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进步文化运动,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使以“抗战、团结、民主”为旗帜的抗战进步文化成为了大后方文化主流,掀起进步文化运动浪潮,推动大后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面繁荣,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文化高地。

联合起来,利用文化活动宣传抗日救国

全面抗战爆发前,重庆文化界较为沉寂,主要有《人力》周刊社、《春云》杂志社、墨画社以及《商务日报》《新蜀报》等报刊及其副刊开展的系列文化活动。在重庆救国会的影响下,1937年5月,这些报刊副刊的编辑部共同发起成立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积极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撰写抨击汉奸理论宣传文章,提高民众爱国意识,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引下,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于11月23日召开大会,更名为重庆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救会),文救会成立了戏剧队、移动演剧队、儿童演剧队、课外宣传队、歌咏队以及自强读书会等,积极而热烈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鲁迅逝世1周年时举行纪念会,会员纷纷表示要继承鲁迅的战斗精神,为民族解放而斗争。文救会还召开民众肃清汉奸示威大会,举行检讨汉奸理论座谈会等。文救会的戏剧演出队,其足迹深入到北碚、合川、长寿、綦江、江津等城乡,演出《保卫卢沟桥》《东北的一角》《烙痕》《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儿童演剧队也演出了《小英雄》《铁蹄下的孩子》《中国进行曲》等儿童抗敌剧。

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加大对文化理论宣传工作的控制,强令文救会停止活动,该会理事及《新蜀报》主笔李开先因在报上发表主持正义的文章,竟惨遭暗杀。此后,文救会一部分会员留下来继续坚持斗争,一部分会员离开重庆去往延安。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重庆文化界抗日救亡团体也纷纷成立,并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9月 15日,怒吼剧社成立。剧社组织街村演剧队,在重庆街头和郊区巡回演出,演出剧目主要有《放下你的鞭子》《沦亡以后》《死亡线上》《壮丁》《林中口哨》等。与此同时,还配合革命歌咏、漫画、讲演、家庭访问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5月,在中共重庆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成六七战地工作团,随川军67军开赴抗战前线演出。

1937年9月,由青年民众歌咏会、雪耻歌咏队、怒吼歌咏团、各职校歌咏队、重庆女师歌咏队、南岸女中歌咏队等发起,成立重庆市救亡歌咏协会,并发表歌咏协会宣言,倡导大家“加紧脚步,张大我们的喉咙,高声呼喊起来,让我们暴风雨似的吼声,勇往无阻地通过全国的空间,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联合而成民族抗战的洪流,要把敌人泥脚的阵营,予以无情地打击和摧毁。”他们在街头巷尾、穷乡僻壤,传唱抗战歌曲,演唱群众喜爱的歌曲,希望唤醒民众,打击敌人。

在此期间,仅话剧就有9个剧团成立。然而,活动虽多,但演出效果不佳,“不断的作零碎的抗战戏剧公演”,“始终感觉到没有很大的力量和强烈的反映”,“互相间没有联系,整个工作没有全盘的计划,致花费了十分精力,没有得到一分效果”“我们应当立刻组织起来,在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有计划的指导之下,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民族和国家”。

鉴于此,1938年1月27日,重庆文化界抗敌支会成立。1938年2月,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怒吼剧社等发起筹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6月4日举行正式成立大会。重庆戏剧协会的成立,把分散的、不团结的、有成见的各团体联合起来,重庆戏剧界实现了大团结,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了重庆抗战戏剧运动的大发展。

八方汇聚,为了文化薪火相传

随着国民政府、各党派、民间文化团体等大量的文化机构、文化团体、文化人士迁入重庆,奠定了重庆大后方抗战文化中心的地位。

抗战之前,重庆在教育方面以中等教育为主,普通中学20所,师范及职业学校9所,加上巴县的普通中学、师范及职业学校8所,总共才37所。高等院校,重庆只有重庆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2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改变了重庆的教育结构,形成以高等教育为主,中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为辅的格局。就高等教育方面,先后迁到重庆的大专院校有: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陆军大学、兵工学校、国立音乐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私立朝阳学院、私立乡村建设学院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州东吴大学法商学院、上海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均在重庆复校。另外,还有一批中学及专科学校由江苏、湖北、安徽等省迁到重庆。迁入重庆的学校,主要集中在重庆的沙坪坝、北碚和江津白沙镇。

在新闻出版业方面,抗战爆发后,全国的出版中心先由上海迁到武汉,继又迁到重庆,重庆的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迁到重庆的主要报刊杂志有《中央日报》《扫荡报》《中央周刊》《新华日报》《群众》《国民公報》《大公报》等。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法国的《巴黎日报》、苏联的《消息报》都分别在重庆设有记者站。抗战期间,经国民政府图书审查处注册行文审批的出版、发行机构共404家,加上未登记注册而出版的单位,共644家,出书8000余种,出期刊近2000种。闻名全国的7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正中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文通书局,也随之迁入重庆。

在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方面,到1938年底,迁渝的已逾100家,加上具有研究功能的高等院校,使重庆的科学研究能力空前壮大。当时的科学研究机构较多地集中在北碚,而学术研究团体则较多地集中在市中区和沙磁文化区。在北碚,除了原有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抗战期间,又陆续迁来中央哲学研究所、乡政建设研究所、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军政部陆军制药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家重要的科研机构;沙磁区的学术团体主要有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青年科技人员协会、中国经研学会、中国历史学学会、中华体育学会等。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有南开经济研究所、国立研究院、教育部美术研究院、兵工署弹道研究所等;在市区则有中国政治学会、中国政治建设学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中国国民外交协会、中国文化建设学会、中国航业学会等众多学术团体。一大批一流的科研机构、学术团体迁来重庆,大批科技精英云集重庆,使重庆科学技术呈现出具有国家水平、学科覆盖面广、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等显著特点。

与此同时,国内一大批文化人亦相继转移到重庆。武汉失守,停留在那里的文化人大体分为两支:一支去延安;一支辗转到了重庆、桂林等地。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工作过的文化工作者有:郭沫若、茅盾、夏衍、曹禺、老舍、阳翰笙、洪深、田汉、吴祖光、焦菊隐、顾颉刚、郑君里、陈瘦竹、白杨、舒绣文、凤子、赵丹、魏鹤龄、孙寒冰、陈子展、梁宗岱、马寅初、李四光、杜国庠、翦伯赞、钱穆、蒋天流、丁聪、章超群、姚宗汉、胡子、李恩杰、苏丹、程梦莲等等。可谓八方人才共处国难,群星闪耀荟萃山城。

从第三厅到文工会——是抗日文化统战堡垒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第三厅)是国民政府负责抗战文化宣传工作部门。国共合作期间,由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同时又担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部长,第三厅实际上是在周恩来领导下的抗日文化统战堡垒,共产党通过它在重庆团结了大量文化团体和大批文化人士,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全国抗日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三厅迁入重庆后,在郭沫若的领导下,随即投入抗战宣传工作。1939年5月3日至4日,日本组织兵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山城一片火海。第三厅立即组织救护队和抚慰队,在火海中抢救市民和儿童,积极开展宣传和抚慰工作,与全国慰劳总会密切配合,先后为前线抗日将士组织了12万套夏衣、20万顶蚊帐和40万套棉衣,并派慰问团到前线去慰问,把大批书刊、杂志、画报等宣传品及慰劳物品送到前线,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在市内,郭沫若前往重庆各文化教育机关、新闻机关和社会团体,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在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新民报》职工读书会、中国国民外交协会及国民党外交部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等地,发表演说、作报告,以充分的事实和材料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危机,以透彻的道理说明了日本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以后,在重庆文化界召开的座谈会上的演讲,在剧协年会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一届年会会议上,在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鲁迅等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活动中,郭沫若都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战斗着。领导第三厅广大爱国文化人士,一方面同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一方面广交朋友,做文化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开展抗日民主文化活动。

为了加强对文化界的统治和巩固其领导地位,国民党当局先后3次逼迫第三厅人员加入国民党。从武汉撤退时,国民党突然要第三厅全体人员加入国民党。1939年下半年,当时周恩来和郭沫若都不在重庆,陈诚、贺寒衷、张励生等第2次强令第三厅人员加入国民党。因奔丧回到四川乐山家乡的郭沫若得知情况后,立即返回第三厅,提出辞职以示抗议。国民党当局惧怕郭沫若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望,强令第三厅人员加入国民党之事再次拖延下来。同年10月,国民党秘密颁布《共产党问题处理办法》之后,蒋介石亲下手谕“凡在军事委员会各单位中的工作人员一律均应加入国民党”,声称“凡不加入国民党的一律退出三厅”。但是,第三厅绝大多数人仍拒绝参加国民党。郭沫若义愤填膺,当即提出辞职以示抗议。

郭沫若辞去第三厅厅长后,周恩來与时任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商议,第三厅这批人都是无党无派的文化人,都是在社会上很有名望的。他们是为抗战而来的。若国民党不要,我们就请他们到延安去。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召见郭沫若、杜国庠、冯乃超、田汉、阳翰笙,说明在政治部里成立一个文化工作委员会,宗旨是对文化工作进行研究,要第三厅的人员留下来继续工作。这是蒋介石害怕郭沫若等去延安而采取的羁縻政策。郭沫若等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认为,这样也好,大家可以利用文化工作委员会这个平台,开展抗日民主文化活动。这样,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工会)于1940年11月1日正式成立。文工会主任郭沫若,副主任阳翰笙、谢仁钊、李侠公。文工会下设3个组,荟萃了文学家、历史学家、戏剧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电影艺术学家等大批文化精英。

文工会以学术活动方式推动抗日民主运动,举办了各种讲座、演讲会、报告会等,参与主讲的有民主人士张澜、沈钧儒、张友渔、王芸生等,有国民党左派邵力子、冯玉祥、王昆仑等。还有郭沫若的《古代社会研究》、邓初民的《清国政治史》、翦伯赞的《新史学》等讲座,以及老舍讲小说,田汉讲戏剧,贺绿汀讲音乐等;在国际问题方面,主要依靠中苏文化协会来开展活动。举行了纪念苏联国庆24周年活动,纪念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以中苏文化协会、中国作家或中国学者的名义,发表给苏联作家、科学院乃至斯大林的公开信。同时也给美国作家等各国作家发公开信,呼吁实行国际主义的合作,反对法西斯侵略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消息阻塞,外界对中国抗战情况知之甚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通过《中国报导》了解中国艰苦抗战的情况后,在道义上、经济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工会还在《新蜀报》等报刊上主办专栏,国际问题研究组负责编辑《国际问题周刊》,文艺组负责编辑《七天文艺》;在敌情研究和宣传方面,文工会继续编译第三厅创建的《国际问题资料》和《敌情研究》,由于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为军政各方面所重视。这些情报资料,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而后转到延安。为开展对敌斗争,由日本作家鹿地亘和夫人池田幸子发起,在郭沫若、冯乃超等人的推荐下,组成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到前线向日军喊话,播放日本歌曲,作宣传讲话,用气球发传单,瓦解日军,收集日军资料,进行反战宣传,同时在盟员中进行民主思想教育。

文工会广泛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运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推进抗战,呼唤民主,团结文化人,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创造出累累硕果,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韩西芹)

猜你喜欢
郭沫若抗战重庆
天上的街市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山茶花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