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不断改进高中数学教学

2015-09-10 07:22钱江
考试周刊 2015年67期
关键词:习题教材数学

钱江

1.教师要了解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何不同

从教材内容和要求到学习知识的能力需求分析,相对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知识内容丰富,思维要求高,题目难度大,抽象概括性强,灵活性、综合性强。教材中概念的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和应用。不仅要求学生有运算能力,还要有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比如:高一数学教材的集合,函数及函数的应用,都是高中学习的重难点,有些学生吃不消,便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相比之下,初中阶段以常量数学教学为主,内容比较平面化、直观,针对某些知识还经常反复训练、机械模仿等。同时初中对抽象思维要求较低,况且高中升学门槛降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下降较多,诸如:运算能力差,不会化简代数式,不会解方程组,不会准确画二次函数图像,等等,使得高中教学无疑增加了难度。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中数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努力寻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调整以往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高中解绝对值不等式方法:绝对值的定义,分类讨论,还有绝对值的零点分段讨论法等,初步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方法,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2.教师要善于积累,建立学科的“题库”

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一套自己特有的题库,而现在很多学校目前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资源。这当然还不够,还需要我们筛选、挖掘、积累、整合,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导与练的关系,不断宣传“只讲不练一张皮,只练不评一潭泥,有讲有练有批有评才有效”的观点,把导与练有机结合起来。

3.发挥教材环保教育功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教育素材,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环保教育功能,选择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和数学史料,向学生进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环保教育。

在高中解三角形时有这么一个例子: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米,测得斜坡的倾斜角为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

在教学这道例题前,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要种树,并向学生介绍近十几年来人们由于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环保知识,以及我市近几年来大量植树造林的目的及好处。这样,把环保教育与书本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除此以外,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关的教学环节,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含有环保因素的习题和例题,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教材中的环保习题毕竟有限。

4.重视习题的选择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该具备“四性”。(1)典型性:问题的背景知识是最常见的知识内容,解题方法是常用的通性通法,问题的结论可以形成一般的规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问题就具备这三条。(2)科学性:条件结论的吻合,要求的简洁明了,语言的准确合理,解法的普遍有效。(3)启发性:问题解答中包含了重要的数学原理及其思想方法,问题本身反映出可以识别的数学模型,问题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思想与方法。(4)开放性:来源的开放,即问题的背景源于实际情景或重要的知识;解法的开放,即可以一题多解;结论的开放,有的问题可以结论不唯一。所以我们对数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比如,教材中的“想一想”一般是一个问题讨论后的拓展或延伸,“议一议”一般是对一个问题的变式问题的讨论,思考题一般是为了叙述一段内容而提出的一般问题,例题是针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典型问题,具有基础性、规范性、示范性,是教学问题研究的重点等。

5.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6.利用数学史进行新课引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运用数学史进行新课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路从上一节课的知识中引导这一节课中,达到上课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课的开始教师向学生适当地讲授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故事、传说,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见识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引人入胜,统领全局,引起共鸣。

7.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的知识意义的建构。

8.充分认识教材体系的变化,改变教学理念,“用活”教科书

现在的教科书,无论从课题、内容、过程、习题等,还是知识结构,与之前的教科书有很大的区别,它给教师很大的想象、创造的空间,甚至给了教师开发、改动的权利。教师可充分利用教科书,并根据学习需要、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猜你喜欢
习题教材数学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教材精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教材精读
抓住习题深探索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