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学会运用辩证性思维分析论据》

2015-09-10 04:46许少婷
考试周刊 2015年76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论据分析

许少婷

摘    要: 议论文写作对论据开展有效论证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以往教学只注重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导致议论文分析处于无病呻吟状态,只有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训练,并把思维方式运用到议论文中,对论据进行分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议论文以事代议、无病呻吟的问题。逻辑学上常用的辩证性思维方式有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的眼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这些方法一般用于议论文写作中对论点的分析,如果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对议论文运用的论据的分析上,那应该有不一样的效果,本文的教学案例从辩证性思维角度入手,教学生学会分析论据。

关键词: 辩证思维    论据    分析

【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拿出香蕉,问:同学们,这根香蕉好不好吃?

生议论纷纷。

生:吃了就知道。

师:“实践出真知”呀,这位同学的辩证思维能力很强。

生:好像不好吃,皮还有点青。

师:既然不好吃,那我能不能把这根香蕉扔掉?

生:放一两天就可以吃了。

师:“现在不好吃,放一两天就会好吃”的现象,是哲学上的“发展观”。

生:这根香蕉应该很好吃。

师:这根香蕉是不是从头到尾都好吃?

生:不是,尾部会有点涩。

师:熟的香蕉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好吃,这是哲学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学们吃香蕉都很有哲学家的风范,深谙哲学上的辩证性思维。

二、理解概念,学会论证

师:(展示ppt)所谓辩证思维,又称思辨能力。“思”就是思考,是对真实、真相、真理的分析判断;“辨”就是辨析,是对事件、事情、事理的辨析分别。香蕉好不好吃是事情的真实,对“好不好吃”这一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是“思辨能力”。议论文是一种对事件、事件、事理进行分析辨别的文章,因此“思辨能力”是议论文的灵魂。“思辨能力”不仅体现在中心论点的阐释中,更体现在对论据的分析论证上。今天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论据”。

(一)首先谈谈“一分为二”。请同学先看范例:

(展示ppt)【正例】1.幼苗的成长少不了时雨的灌溉,少不了除草灭虫。王阳明说:“时雨春风,沾被卉水,莫不萌发越发,自然日长月化。”“时雨”乃“及时雨”。若“久旱不雨”,则苗必枯萎,然而如果是“狂风暴雨”,禾苗也必然被淹。

2.战国时,秦国面对联合起来的六国,励精图治,起用商鞅变法,时时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情绪,最后把六国逐一消灭。所以,敌对力量的存在对自己有威胁,但也有激励作用。一旦没有了对抗力量,秦国自以为高枕无忧了,却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师:事例1和事例2中正面和反面的分析各是什么?

生:雨,有“及时雨”,这是正面,也有“久旱不雨”、“狂风暴雨”,这是反面。

师:分析得很到位,而且指出了分析的对象是:雨。

生:事例2讨论的对象是“敌对力量”,反面是敌对力量对自己有威胁,正面是对自己有激励作用。

师:事例1和事例2中对正面和反面起关联作用的是哪个词?

生:事例1中的“若”、“然而”,事例是“但”。

师:对“时雨”的分析,如果运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同学们可能会这么写:“时雨,乃及时雨,正因为雨的及时,才有幼苗的萌发。这样的论证只停留在表层上,不能涉及分析论证的本质,自然论证谈不上深入。如果能运用“一分为二”论证,那么读者就明白“及时雨”并不等于“狂风暴雨”等,这个“及时雨”的内涵就非常明了。

所谓“一分为二”,指想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又要注意它的反面,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片面,避免走向极端。请同学阅读运用的反例和高考经典片断,仔细体会。

(展示ppt)【反例】早在五十年代,著名教授马寅初先生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建议,但被否定了。因为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只看到人作为生产者的一面,提出“多生几个社会主义事業接班人”,一味地强调人多力量大。却不曾想到,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以至于酿成了一个大错误。

【高考示范】近代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一生钟情于林徽因,但他的爱坦坦荡荡,朋友与当事人都知道,他不学心碎浪子远走他乡,也不学乡里霸王强拆鸳鸯,而是在林徽因身旁默默守望,这一守便是一生。旁人看到的可能是金岳霖一生的孤单寂寞,是林徽因的不识才子,其实从金岳霖眼中去望,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了,他抵住了诱惑,稳稳站在属于自己的角落,才让美得以持久。守住自己的本心,从窗子里望见的图画,一定被涂上了最美丽的色彩。

师:请以“‘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为开头,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论证“交友之道”这一论题。

生:管宁割席虽然表现出了管宁的高洁,只愿与贤者交往,却不曾想到,割席之后,丢失的是朋友友情,表现自己的自命清高。此外他与朋友绝交的方式太过冷漠。

师:这位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事例,正面是管宁的品行,反面是管宁的交友之道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样的论证比泛泛而谈管宁品性高洁来得好。此外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对一些人们熟悉的事例进行再次解读。

生:“管宁割席”的故事传诵至今,人们只看到管宁对荣华宝贵的鄙弃,视金钱如粪土,突出管宁的崇高气节。其实,华歆并不一定是追求荣华富贵的,更多的是因为人的好奇心与欲望。人不能像管宁一样,一心只读圣贤书。

师:对论据的正面分析很到位,但后半部分的分析写的是华歆,而不是管宁的反面。请同学们看示例: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

(展示ppt)【正例】苏阿芒连续三年落榜,后自学,掌握了多国文字,应邀参加国际语言学会,在50多个国家发表论文。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吃到;司马光出身贫寒;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凡·高生活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鞋匠家庭,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打工,供姐姐读书。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很有成就的名人。

【反例】楚国想偷袭宋国,他们事先在进军必经的流河浅水处做过目标记,没想到,这晚上滩水突然涨水,楚国的军队仍然依原标记渡洞,故淹死无数士兵,渡河失败。

师:正例和反例中既有情况是什么?后来发展成什么?

生:正例中苏阿芒连续三年落榜,后自学,掌握了多国文字,应邀参加国际语言学会,在50多个国家发表论文。

师:苏阿芒起先的情况是什么?

生:连续三年落榜。

师:落榜后怎样?

生:后自学,掌握了多国文字,应邀参加国际语言学会,在50多个国家发表论文。

师:这则事例不仅就苏阿芒的成就进行了分析,而且追溯了苏阿芒成功之前的不足。这种以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方法是“发展的眼光”,所谓“发展的眼光”指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的眼光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概念,突出的是变化。用发展的眼光分析论证论据,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对论据中提及的事实进行前后比对,并做出合情合理的推断,从而更充分地突出论证中心。

请同学阅读运用的高考经典片断,仔细体会。

【高考示范】褚时健,亚洲第一卷烟厂——红塔烟厂的创立人。一开始办厂的目的便是透过窗户与别人看见不一样的世界。面对畅销全球的万宝路香烟,有人看到可以买来享受,有人看到外国货的品质优良,褚时健看到中国却还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可以与之抗衡,于是云南红塔诞生。

师:这一片断中如果没有运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褚时健,把褚时健如何看待“万宝路”和以后“云南红塔”的诞生并举,就无法得出“而对同个世界,人们因为望见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回应,也踏上了不同生命轨迹”这一结论。

下面同学们请以“雍丘地方有个叫北宫殖的打鱼人,拾到一颗罕见的大珍珠,晚上这珍珠发出的光可以照很远,人们都知道了。不几天,国君派人来对北宫殖说:把珍珠送进宫,保你荣华富贵。”为开头,运用“发展的眼光”的方法论证“人生的得与失”。

生:北宫殖如果把珍珠送进宫,他就能享受一时的荣华富贵。但将来呢?皇帝可能以因为你的利用价值只有一时而收回北宫殖的荣华富贵。

师:你的事例中北宫殖“现在”得到了什么?

生:得到了荣华富贵。

師:那北宫殖得到荣华富贵后会怎样?

生:会沉溺于荣华富贵之中,

师:他将失去什么?

生:失去捕鱼的本领。

师:你分析的重心不能放在荣华富贵的得失上,而应放在捕鱼本领的得失上。

生:北宫殖如果把珍珠送进宫,他就能享受一时的荣华富贵。但将来呢?皇帝可能以因为你的利用价值只有一时而收回北宫殖的荣华富贵,而北宫殖由于长期没有捕鱼,忘记捕鱼的本领,从而导致财才两空。

师:“财才两空”运用得妙,概括精当。请同学们看示例:现在我有珍珠,你们会以恩待我,保我荣华富贵。将来我没有了珍珠,失去了价值,你们将弃我如草履。更有甚者,我的捕鱼本领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一时的富贵换来的是未来的痛苦,得不偿失。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展示ppt)【正例】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给李延、倪寻两人治病,他们症状基本相同,都是头疼发烧。可是,华佗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剂,给倪寻开的却是通导剂。原来,华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从李延的病情看出是由外部器官引起的,从倪寻的病情看出是由内部积食引起的,所以用不同处方治好了两人的病。

【反例】有个鲁国人擅长编麻鞋,妻子擅长织白绢,想迁家去越国。有人说:“你们将会贫穷。麻鞋是脚穿的,臼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一贯赤脚走路,喜欢披头散发。”这个鲁国人不听,去越国一年后,贫困而返。

师:正例和反例中涉及的共同事实是什么?具体分析是什么?

生:正例中的共同事实有李延、倪寻两人症状基本相同,都是头疼发烧。具体分析是华佗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剂,给倪寻开的却是通导剂。

师:华佗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剂,给倪寻开的却是通导剂,这是结果。华佗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生:由李延的病情看出是由外部器官引起的,从倪寻的病情看出是由内部积食引起的。

师:不错,选择事例论证中心论点时,我们有时会用多个事例论证同一论点或者类似的事例,需要对事例展开具体分析。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的是人们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在对事例的分析论证中,更需要同学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分析事例异同。

【高考示范】李经纬在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健力宝”公司,创造了可与百事可乐比肩的商业传奇。可是,面对前无古人的成功,李经纬却对别人的挑错一概拒绝,面对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批评与阻挡,他不管不问,集巨资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最终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面对业界好友对他“不考虑商业规律,一味拉广告招商”的挑错,他拒绝诚恳吸收,最终让健力宝暗淡于历史长河之中,自己也身陷囹圄。

【课堂演练】材料: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师:以“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为开头,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生:孙膑在魏国被庞涓嫉妒,被魏王挖去膝盖,有才之人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在齐国得到重视,才华得到发挥,保身施才。可见好的集体才能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师:写得好。你能够把孙膑在不同集体中的不同待遇进行比较写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论的说服力更强。表达时要是能强调“集体”这个词,语段会更扣紧观点。请同学们看示例:

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师:辩证性思维除了“一分为二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外,还有“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主要矛盾和将要矛盾”等,议论文中引用的事例或名言如果能够运用这些思维,那分析才能饱满,具有说服力。如果仅停留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那么对论据的分析就不免片面、武断。希望同学们好好运用这方法,分析才会有思辨性。

【课后反思】如何运用辩证性思维分析论据,这是高中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次课例作为一次尝试,希望从思维角度改变学生议论文肤浅、泛泛而谈的现象。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论据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