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摘 要: 中职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开发必须结合本校实际与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出发点,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职校 平面设计 课程开发
职业院校本着“以市场需求与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专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专门技术型人才。中职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平面广告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计算机排版、商业摄影、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校学生面临的是就业,学校重视对学生在校期间实用技能的培养,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就业。
首先要考虑到地方经济与平面设计专业相关的产业是否多,学生的就业机会是否大,再结合职业高中生素质一般不是很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如果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讲授,则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如何在在校期间通过优质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后跳过企业的适应期更好地胜任职业岗位是从事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老师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落实“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一二年级基础学科的学习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综合实践课程学习。学生通过该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不仅对已学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打好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类似毕业设计的形式展示成果作品,成果作品能体现学生是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特征,使学生毕业后跳过企业的适应期,基本适应从事相关产业的工作岗位。我们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充分相信学生潜力,利用学生喜欢实践探索的心理,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发展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主体。
现阶段各中职校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充分利用最先进的技术、网络资源平台等完成课程开发建设。努力实现以相关课件、积件、微视频、学习空间、评价体系等为一体的数字化课程,以符合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要求。
一、紧贴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开发内容
组织专业教师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完成调查分析报告;进行企业调研、调研内容有企业基本情况、对学校课程设计的指导、对所需员工品质的调查及中职生工作安排情况等内容;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看到陈旧专业课程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进行课程开发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课程体系,并经过这几年的调整,逐步使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为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分析特定企业典型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具有企业特点的平面设计领域的课程内容。
二、打破课程界限,开发专业性综合实践课程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与大学生的差距较大,特别那些对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的课程,普遍出现难教、难学现象。对于这一类课程整合,应以解决难教、难学为目标。
例如:《平面广告综合实践课》这门课是以岗位培养为出发点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以模拟广告公司各职能的情景式实践教学,把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轮流任职平面广告公司所需的不同岗位,负责相应工作内容,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进行模拟。从业务接洽、需求分析、创意设计、设计制作、广告投放等方面,全程由老师监督指导,利用仿真环境、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整个课程以项目作为主线,通过讲授项目实施全过程,介绍用到的各种职业能力,使学生对广告公司各职能有一个总体了解。这样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总之,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价值意图是顺应时代挑战和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并将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融合成一个统一体,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原则,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注入新内涵。
实践课程教学探索让课堂与社会接轨迈出第一步,从中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由原来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生,对课程学习成果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力求通过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想法,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应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2]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
[3]王殿军,方妍,赵鸿雁,主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创新人才培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