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庆
人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对于丰富学校内涵,还是提升教学效能,都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从教师的内心需求、工作方向、生活方式等层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一、导,怀揣一个理想
西方有句谚语提到,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人们对海洋的渴望。
1.校长理想引领。人可以不伟大,但不能没有理想;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努力。校长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是要点燃教师的激情,做价值引导的旗帜。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精神领袖,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要像一面旗帜,走在队伍的前列,引领教师队伍前行。二是要勤于学习,做学以致用的表率。要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就要坚持学习,向书本学习以丰富知识,向他人学习以丰富阅历,在实践中学习以丰富经历。如果说教育是一棵大树,校长就应该是根,扎根实践的土壤,汲取营养,不断把这些营养传输给老师、学生和家长。三是要胸怀坦荡,做优秀人格的典范。校长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执着的工作态度,无不影响着学校发展。校长要胸怀坦荡、平易近人、认真做事,在工作中更要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廉洁、公正赢得人心。
2.校园文化熏陶。当前,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部分教师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小中高”没我的份,“特级”不敢想;“小高”僧多粥少,轮不上我;平安就好,健康是福,他们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单调、重复的教学生活耗尽了他们的教学热情,严重制约了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的远大理想;设立教师论坛,让一些“思想过硬,专业过强,师能过高”的优秀教师畅谈从教的体会,触动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的灵魂;开展“我身边的好教师”征文活动,让教师通过写身边的感人事,净化心灵,激发工作热情;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师德典型,表彰师德标兵,增强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从教的光荣感;制定《教师高级职务评聘方案》和《奖教奖学方案》,激励广大教师努力做实践型、专家型教师;开设读书俱乐部、太极拳、广场舞等社团组织,引导教师在“闲暇”中丰盈自己。
3.团队精神推动。学校里真正有力的团队就是教研组、年级组和各个部门,当团队成员有了共同的愿景和信仰,甚至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行为的时候,人群才能真正形成团队。如,我校在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同时,进一步打造了“处室共同体”“年级共同体”,以完善生生、师生、年级、处室有效合作的网状管理系统。为了规范管理,学校还相继出台了《“处室共同体”考评实施方案》和《“年级共同体”考评实施方案》。本学年度,学校按月份依次举行同课异构、趣味体育、教学比武、教学反思、说课、教学技能、微课堂、读书心得等评比活动,比赛成绩按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记5分、3分、1分,纳入年级共同体考评,考评情况在学校网站实时滚动更新,以此营造自我超越、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有序竞争氛围。
二、学,打开一扇窗户
教师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也应是所有教师共同的人生格言。
1.多管齐下营氛围。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每天工作后,都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是要为终身备课服务。在学习态度上,要以学习为乐。在学习内容上,不仅要学政治、学理论,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拓宽渠道练师能。在学习渠道上,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还要研究各个学科的示范课、研讨课、展示课、比武课,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要把知名的专家,名师请进来,学他们的教学理念,用他们的教学方法,还要走出去参加省、市各级学习与培训,交流学习收获,促使教师向名师转变。发展一旦成了内需,学习便不拘形式,学习教育报刊、浏览名师博客、QQ交流学习、潜心备课上课等,都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方式。一旦“心”用在了对的地方,一个教师想不成长都不行。
3.总结交流促提升。有了充分的学习,还要注意互动交流、总结提升、共同提高。每学年度结束后,在备课组、年段组层层推荐的基础上,学校都会评选出“五佳教育博客”“五佳读书笔记”“五佳心得体会”“五佳教学反思”,并进行表彰、展示、交流。
三、研,撑起一片蓝天
教而不研则肤浅,研而不教则空洞。教师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以进步,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要立足于“面”“线”“点”,抓好教研工作。
1.“面”:以校为本建机制。一是开展富脑工程。学校每年都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教师每周都要写一篇教育或教学反思,每月提交一份典型教学设计,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上一节教学研讨课并写一篇教科研论文或经验总结;以《教师内涵提升的研究与实践》市级课题实验活动为载体,以年级备课组圆桌教研——磨课,学校教研活动——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为平台,大兴教学研究之风。二是实施梯队成长。成立县级名师工作室,开设名师讲坛,定期开展研究工作,打造名师队伍;发挥中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活动,打造中坚教师队伍;坚持青年教师跟踪培养,采用跟踪听课——指导——备课——再听课——再指导——再备课模式,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打造后备教师队伍。三是倡导博客反思。建立教师博客群,要求每位教师每个月必须撰写2篇以上以教育、教学工作为内容的反思性文章,并上传到学校博客群,以达到网上教研、资源共享的目的。四是开设成长论坛。开设“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让一些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和成绩的教师做经验介绍,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平台。
2.“线”:以组为本促常规。如果说学校是教师成长的优质土壤,那么,教研组就是阳光、雨露。在教研组这个小家里,有的只是教学经验上的传授、疑难问题上的探讨、班级管理上的智慧分享。课间十分钟,听到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同事们对授课过程中自己认为精彩的环节的讲解和再现,让优秀资源共享;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一位主讲人都能认真钻研教材,深刻解读与分析文本,让大家受益匪浅。在这样一个纯净、专业的团队工作,每一位教师都感到身心愉悦、斗志昂扬。
3.“点”:以师为本显个性。有了“校本”和“组本”的优质土壤,最关键的还得有“师本”,即教师内心有成长的需要,行动上有为成长的付出,才可以势如破竹、快速成长。
现在是一个“微时代”,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信息媒介的重要代表,短小精炼也成为微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无可避免地,教育也被深深地烙上“微时代”的印迹。一是微教研。教师应秉承“相互交流、激发灵感、沉淀思想、分享成果”的原则,充分利用博客、QQ群、微博等平台进行网络教研。教师可以将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所思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发到博客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二是微观察。微观察主要指课堂微观察,这是一种有效的诊课方式。它主要是以某个学生为研究对象,细致入微地观察这个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轨迹,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三是微课题。微课题主要指微型课题研究。教师通过对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微课题坚持“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的基本理念,主要特征为:内容“微”,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小问题;理论“微”,不需要有高深的理论作支撑,也不需要前卫的理念做铺垫,只要能把自己研究的话题说透就行,让人觉得很有道理即可;成本“微”,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过程简、周期短。四是微习作。微习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教师每每有灵感的火星迸出,就充分利用闲暇之时,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诉诸笔端。近几年来,教师共在CN教育期刊发表读书心得、教育叙事、教学论文等390篇。实践证明,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研究会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专业成长得更快。
四、评,激活一江春水
为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起草制定了《德化县尚思小学教师工作年度考评方案》,分发给各年级征求意见、修改定稿。每个学年末,学校都组织考评领导小组成员,采用“听、看、测、访、评”五步走的方法,对全体教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全面科学地进行考评。
“听”是听教师汇报。由被考评教师自己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考评小组认真倾听,并深入备课组、年级组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了解,为公正、科学、合理地考评打下基础。
“看”是看教学成效。对教师的教学成绩、教育管理、班级面貌、家长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重点察看。通过与上一学年考评情况相比较,看该教师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是进步还是后退。
“测”是民主测评。在听汇报、看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发放民主测评表,组织备课组、年级组教师和家长代表对被考评教师的满意度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表现场发放、现场填写和现场上交,要求考评成员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访”是访谈教师。考核小组成员必须约访不少于学校教职工总数的25%的教师,并与被考评教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访谈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对学校评价的看法、今后工作方向等。
“评”是评议结果。考评小组测评结束后,集体研究,对教师的年度工作情况给予民主科学的评价。
一句话,“导”“学”“研”“评”四位一体,让教师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县尚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