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华
摘 要: 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职会计,其教学需求需与当前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会计教学发展现状,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为培养与时俱进的优秀会计人才创造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当前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探讨了改革会计教学的几个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为完善当前的会计教学体系提供参考,确保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会计学 教学改革
1.引言
经济发展和各种企业单位规模的不断壮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也提出了高素质、高质量的聘用标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具有普遍性,比如,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等。为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新课标广泛普及使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2.1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当前,我国的经济类型日益呈现多元化,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及了解的知识领域都有较高要求。时代更新和社会发展,导致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内容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时,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内容的问题,比如,在实践课上,教师只是简单地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建账、账簿登记、填制凭证和成本计算等过程,忽视了实践中会计的监督、预测、控制等作用和职能等。
2.2教学模式及方法过于老套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以“90后”为主。由于“90后”比较其他年代学生而言,具有思维活跃性高、课堂组织纪律性差的特点,因此,对当前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灌注式方法开展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考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1]。
2.3缺少培养与时俱进的社会人才的教学目标
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时期,单一的经济类型和明确的岗位分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只需要培养专业化人才即可基本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但是,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进入各种微小型企业就职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现代化微小型企业要求所聘用人员同时具备理论、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这为高职会计人才竞争工作岗位提出了新的挑战。
3.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有效途径
3.1确定培养会计人才的方向
为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应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将就业作为设置课程模式的向导[2]。因此,在设置教学课程时,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会计专业课程的限制,根据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要求,确定培养会计人才的方向,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财会相关知识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的税收等相关法律,熟悉当前的企业运营模式,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2)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进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比如:成本控制技能、科学避税技能、核算技能、筹资技能等,注重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改革。
(3)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成功运营案例作为学习资料,让学生学习企业正常运营的操作过程,进而为熟悉企业经济业务产生及发展有所了解。
(4)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职业修养,为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创造条件。
3.2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会计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教授的方式授课,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导致培养的人才很难快速投入实践工作。因此,教师应采用幻灯片等各种先进的技术丰富教学内容,还应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领域,积极为实现“双师型”高标准教师做好准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3为学生构建实践课堂
为提高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实践课堂。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邀请专业的会计人员参与教学,并采用企业业务资料进行实训,让学生提前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为学生打造实践模拟课堂,让学生将所学会计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学校可联系企业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
4.结语
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标准会计人才,及时对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进行改革十分关键。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使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通过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种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而且提高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之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进而快速适应工作环境,适应社会,更好地为我国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喆.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亚太教育,2015,01(06):136.
[2]刘克政.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01(1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