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的创新设计

2015-09-10 07:22王贻仁
考试周刊 2015年73期
关键词:陋室火柴课文

王贻仁

所谓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教师应该学会抓住关键,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能够承上启下的“主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脉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理想互动。

一篇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如了解背景、感知内容、理解层次、品味语言、探究中心思想、拓展延伸,等等。想面面俱到,必然会因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使每个教学过程演变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以探求的视角进入课文,从而达到让学生细细品味、深入探究的目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问得好,可以触及课文精要,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更加深入地思考,教学也必然事半功倍。“主问题”的设计要视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大胆取舍,让学生的理解深入课文。所以“主问题”设计对教师把握教材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高了要求,改变了教师课堂提问的习惯,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可以从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切入文本。下面以我在《陋室铭》中的教学谈谈对“主问题”的设计及其效果。《陋室铭》是一篇文言文,而新课程又不允许用太多时间进行讲授。这就要求我们换一种思路,突出重点、简化头绪,抓住文本的“魂”,找对切入口,从而提出“以一当十”的主要问题,以尽可能少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既全面理解课文,又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涵。

一、“主问题”的设计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触动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可能因这一点而自主求知、主动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整个课堂上,不是老师要学生学,而是学生自己要学,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在《陋室铭》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刘禹锡的陋室简陋吗?”

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读一段,讲一段,析一段,品一段”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彻底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主动进入文本,进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阅读效率和效果明显优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如下内容:陋室本身的环境很简陋,但在作者心里觉得一点也不“陋”。

二、“主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

“主问题”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因为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教学,能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炼、教学环节更简洁,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重点。

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为什么在作者心目中'陋室不陋'呢?”主问题提出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留给学生充分质疑发问的时间,及时点拨调控,指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学生很快就对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了之所以在作者心目中“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追求的是高尚的情操。学生的情感也会受到触动,他们明白了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才是更应该追求的。这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完成。

三、“主问题”的设计应循序渐进

如果这堂课的前一阶段是“起”,那么后一个阶段可以说是“承”,承前发问,逐渐深入,让学生分析陋室不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陋室环境幽静,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进一步感受到刘禹锡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因此,“主问题”教学不能陷进问题探讨的泥潭,要在对“主问题”一步一步、逐层递进的探讨中,帮助学生不断地开启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继续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本节课所设计的两个主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任务。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度就会很高。

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红军博物馆的解说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着七根火柴,请你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这七根火柴的来历。比一比,看谁介绍得好。(同学们朗读课文,准备发言,复述,评议,课堂教学场面热烈。)

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的发言很热烈,很精彩。现在大家想一想,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不是文章的主题?如果不是的话,谁能重新拟一个表现主题的标题呢?(“无私的奉献”、“生命的火光”、“不死的人”、“革命重于生命”等不断被拟出来。)

第三个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讨论热烈。师生讨论了:①无名战士在怎样的环境下珍藏了七根火柴。②无名战士自己却没有用一根火柴,他是怎么想的?③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④七根火柴的意义。)

第四个问题: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没有什么用意?(同学们讨论,认为作者是想告诉人们,这位战士是无数革命先烈的代表。)

第五个问题:文章学完了,大家想一想,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我们是怎样体会出来的。咱们归纳一下阅读小说的一般要求和方法。(课堂上再次出现热烈讨论的局面。)

在《七根火柴》的教例中,此教例的提问设计的确技高一筹。揣摩这五个问题,不由得令人暗暗叹赞:好精彩的提问。首先看提问的作用。这五个提问——第一问解决内容理解的问题,第二问解决主题理解的问题,第三问引导对人物形象的讨论,第四问指点揣摩小说的艺术构思,第五问着眼于阅读技能的训练。五个提问引发五次教学内容,形成五个课堂教学的“板块”。精美的提问设计成为支撑课堂教学的骨架和集纳教学内容的聚光灯,完美地结构起课堂教学的“历程”。

再来看提问的顺序。这五个提问——第一问意在检查同学们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强化同学们对课文的熟悉,为后面的教读做好充分铺垫,所以放在前面。第二问的位置可以很灵活,教者把它放在这里,主要是为讲析人物形象作铺垫。第三问是全课教学的最主要问题,所以进行了化解,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各个细节之中。第四第五个问题,也是摆放得恰到好处。

最后看提问的艺术。第一问假设一个情景,目的是要同学们复述课文却并不直接提出,争当一个好的解说员——多么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第二问从侧面切入,本来是要同学们归纳主题却也不直接提出,另拟一个标题——比归纳主题活泼得多、生动得多。第三问设置了一个大大的矛盾,表现了教师高超的导读艺术,把教学引向深入,把课堂气氛撩拨得十分热烈。四、五两个问题从正面入题,问一次就解决一个大问题。现在我们可以想得到:有这样美的提问设计,该有多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可见,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对于一般的谈话式、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突出优点。从教学思路看,选择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文本,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启发、互动、合作、探究共冶一炉。此时的教学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首位,真正通过老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形成认识。总之,阅读教学因为主问题的出现和运用而使课堂变得更朴素、更实惠。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真正把文本读厚,把教材读薄,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品析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与成就感,这种能使教学双赢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陋室火柴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母 校
桂花
方寸天地
背课文
陋室有鱼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