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技的时代,电影中的动物们究竟有多拼

2015-09-10 07:22董苏豪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5年8期
关键词:驯兽师莱西好莱坞

董苏豪

1943年,美国导演弗雷德·威尔科克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物题材真人电影《灵犬莱西之莱西回家》,这部影片在当年风行一时,被称为“首次将动物对人类的忠诚推上银幕”。

驯兽师模仿发情的母鸡

如今,影片后期制作和电脑合成技术的进步,使得动物能够完美地拟人化。如《夏洛特的网》中,在技术的帮助下,蜘蛛君也可以超现实主义地织出带有英文单词的网。而在那个特技几乎为零的年代,成功控制动物做这种事情简直是天方夜谭,按导演盖瑞·温尼克的话来说:“我们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但是再怎么吼叫或者用各种方法,都叫不动一头奶牛。”

但即便如此,在好莱坞,任何听起来十分奇葩的惊人绝技,都能找到合适的动物来承担——矮种马会做出一种传说中绿色独角兽的姿势;白鹦鹉能模仿汽车挡风玻璃上雨刷的动作;甚至一条小狗也会拉车。按好莱坞驯兽员休伯特·韦尔斯的说法:他曾接到一个剧本,该剧本假定一头海豹能用肚子站立,还能吃着蛋筒冰淇淋在人行道上闲逛,最后,他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为了“勾引”动物演员去演戏,驯兽师需要无所不用其极,好莱坞的动物资讯顾问戴维·麦克尔维甚至可以模仿发情的母鸡勾引公鸡。条件反射是控制动物好好演戏的主要手段之一,美国驯兽师黛安·布里斯拜如果需要她的美洲狮对镜头做出怒吼的动作,只要对狮子说一声:“嗨,伊夫!”这是她将狮子从出生九天大训练到成年后的成果之一。

出镜最多的是马,戏份最多的是狗

当今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动物主题电影主要出自法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法国的最强调人文主义关怀,美国动物电影的最大主流是宠物电影,而日本的动物电影主要以平实自然取胜,剧情较为平缓,出现最多的就是喵星人、汪星人还有狐狸君,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但是,根据统计,马是电影中出镜最多的动物演员,仅仅是数不清的战争场景,就足以让马演员的数量远远甩开“人类最好的朋友——狗演员”一条街。早在电影尚未正式诞生的年代,马的奔跑就已经是发明家们要捕捉的活动影像。流线的体形与良好的上镜感,使马天生就适合银幕。若论拍马最知名的导演,西方当数西部片大师John Ford,东方则数黑泽明。

但若只考虑主角的话,马的数量似乎就远不如狗了。据一项针对1980年到2012年近80部以动物为主角的美国电影的统计,以狗为主角的有28部,排名第二的马只有18部。狗和马的单片吸金能力,近年来更是达到了好莱坞一线影星的水平。

当动物演员终于翻身龙套把歌唱,成为影片中的主角时,它们的观众目标大多都只能指向儿童,而且影片大多都是由儿童畅销书或者卡通漫画改编而成的。和它配戏的人类主演,基本也多是15岁以下的童星。比如早期《灵犬莱西之莱西回家》(1943年)里的伊丽莎白·泰勒,还有《黑神驹》(1979年)中的凯利·里诺。不是编剧们没有创意,只是这时候主流电影的主题是人与动物的和谐。

当然,动物不能在电影中一直唱着红脸。1963年,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导演便创作了灾难性动物题材影片的先驱之作《群鸟》,在该片里,动物演员们第一次变得野蛮、邪恶。海鸥、乌鸦、麻雀在该片中聚集在一起,布满天地,黑压压地向人类集体攻击。

如今,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在电影拍摄中更好地保护动物——在好莱坞拍摄涉及动物的电影电视中,美国人道协会的标志都会出现在片末,并打上“未伤害任何动物”的标志。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它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尽管发生了老虎演员险被淹死的事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片末仍打上了“未伤害任何动物”的标志。2013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入选影片《华尔街之狼》,一头穿着轮滑鞋的黑猩猩与莱昂纳多配戏,却因意外获得了精神上无法恢复的损伤。“动物之友”在发表的声明中说:“人们都谈论莱昂纳多能不能获得奥斯卡提名,却没有人关心他的动物搭档。”

(选自《壹读》 2015年第1期,本刊有改动)

猜你喜欢
驯兽师莱西好莱坞
驯兽师
“魔法棒”与“通行证”
——读《灵犬莱西》有感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青岛至莱西全国首条纯电动城际公交线路开通 移动的环保“箱” 绿色出行有保障
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