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词”得言意,欣闻语言拔节

2015-09-10 07:22张琴波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贾岛词语课文

张琴波

教材是沉睡的。当师生研读它,融入自己的心智、情感,进行碰撞的时候,它被唤醒,从而教材的一花一沙“生成”孩子的世界和天堂。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有这样的魅力,关键在我们面对它们的时候是否“慢慢走,欣赏吧”,是否真正走进它,是否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甚或境界呢?也许“沉入词语”是途径之一。

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推敲》第一课时的真实经历、深切感受,和各位共探讨之。

在初读课文后,有学生对文中的“即兴”一词提出质疑。于是,课堂发生了以下的故事。

一、词义在比较中理解

“请联系上下文,大胆猜猜这个词可能是什么意思?”我鼓励着,期待着。

少顷,有了两只手。

“突然的意思?”女孩思量后犹豫,声音有点虚,飘。

“立刻的意思。”到底是男孩子,声大,干脆。

“有点道理,但不够精确。”我评价,顿了顿,“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后面的练习题4的要求。”

学生阅读:“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然后再关注第二句:“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孩子开始讨论“即兴”和“即时”的区别。显然,学生不知如何比较,于是我引导运用词素拆分比较法,学生一下子把目光停留在了“兴”字上。聪明的学生一下领悟到“即兴”是诗人乘兴而作,当即完成。此时的理解其实是肤浅、呆板、生硬、理性的,他们还只是停留在就解词而理解的状态,这个词并没有真正被学生感知、理解、欣赏。

二、词味在想象中浓郁

“读着、看着这个词,我就好奇,当时贾岛到底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让他产生兴致,并能够‘即兴’作诗?这又是一首怎样的诗?你们有这样的好奇吗?”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首席,理应有一语道出学生意愿、心声的职责,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是学习知音,从而乐学,好学。

孩子们带着问题专心致志地再次朗读课文。有学生找出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其实这段文字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环境描写的语句很是简短,但当让学生用想象放电影的方式阅读,学生倾听到了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看到了世外桃源式的风景,进入了静谧、幽深、美妙的意境时,他们移情体验,真切感受着贾岛此时触景生情的心境。老师水到渠成地引申:“‘即兴’这个词其实道出了写作的一大秘诀——触景生情,情动辞发。”

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其实是有强烈的好奇和探猎心理的。此时,他们迫切地想阅读这首诗,老师应需施教,提供贾岛这首《题李凝幽居》,引导他们借助注释,吟诵,领悟,初步了解这首诗是诗人身处这种幽雅的处所,获得悠闲自得的情趣后而作,引起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学生至此对“即兴”一词的理解达到了丰富的感性,原来一个词语竟是一份情趣,一段心路,一首名诗。文本空白的补充阅读就这样在“我想知道”的渴求心理中进行,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自求而得的快乐和满足。

三、词“魅”在鉴行中迸发

教学在继续,学生继续随故事探究:第二天,贾岛又想起昨夜即兴创作的这首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他是怎么做的呢?孩子们这时对“读贾岛”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理,“按需导学”是课堂的一种境界。

学生和文本进行潜心对话,在含英咀华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他们依据人物的言行神情等,畅谈自己对贾岛这种“推敲”行为的看法,深刻体会贾岛“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是名副其实的“苦吟诗人”。贾岛作诗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渗入到内心,从而自觉构建优秀的学习品质,对“即兴”一词的认识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达到了内化后的理性。

四、词“力”在生活中发挥

“生活中‘即兴’创作、表演的情况经常发生。比如,一位歌唱家,来到了南山竹海,被这里一碧万顷、层层叠叠的竹浪所陶醉,于是张口就唱,这可以说是——即兴而歌;一位舞蹈爱好者,看到动物园的仙鹤在池中嬉戏,那优雅的姿态分外妖娆,于是情不自禁地与鹤共舞,这可以说是——即兴而舞。由此你联想到一些‘即兴’的快事吗?”让文中被唤醒的词语进一步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对词语产生亲近感,继而学会运用。

有学生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汪伦踏歌声,于是李白作诗——《赠汪伦》,这是“即兴”。

有学生给大家绘声绘色讲述几近文盲的刘邦回乡即兴吟出《大风歌》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也有学生把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故事讲给同学听,特别强调王羲之是微醉乘兴,即席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学生的瞳仁在发亮,满是憧憬和羡慕。我看火候已到,因势利导:“同学们,刚才你听到的都是名人‘即兴’创作,其实我们也是能够做到的,因为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场景、时刻,会情不自禁,会灵感突发,这就是‘即兴’。如果我们把这些瞬间产生的灵感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在闲暇时翻阅,就会感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绚丽缤纷,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而且还为我们作文积累好素材,这就是老师鼓励大家写日记的原因之一。我国清朝的袁守定对于灵感或者‘即兴’有这样的论述‘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所以,同学们,让贾岛的锲而不舍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注入我们的心田。”

回顾过程,感悟其一:尊重学生语言生长的疑点。

紧扣一词——“即兴”,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为教学的一条思路、线索组织教学,这其实也正应了“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而这个词语的出现既是学生的语言探知疑点,教学尊重了学生语言生长的渴念,又是编者编写教材落实语言的训练点,教师依据课文通过特定语境加以契合,既着力于生长的原点,更着眼于发展的远点,教学思路严谨清晰,教学节奏简洁明快,教学效果四两拨千斤。

感悟其二:遵循学生语言生长的规律。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仿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彼此相融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首先立足词义的准确理解,并授之以解词的方法。然后依据“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历充满着童趣、想象与智慧的语言实践过程,让学生的语言生长在意境场中萌芽,在对话中抽枝,在师生与文本的交融场中伸展摇曳。接着,师生随着文本,共同探究,各抒己见,共浴学海,在安全的对话场、积极的语用场、文学的期遇场中,不是简单地“滑”过,而是深深地“犁”过,走向文本的深处,走向思维的深处,走向实践的深处,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在课堂里活泼地生长起来。最后,在发散性的生活追寻中,不断施加积极影响,使儿童不断地自我生成与建构,得到符合其个性的、合适的、连续的发展,以达到“语用”的目的。

感悟其三:紧扣学生语言生长的本质。

找准“愤悱点”直面语言生长。语文教学犹如发现风景,欣赏风景,营造风景;课堂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教师如同导游引领学生走向鸟语花香处。课堂上,当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发现那风景独好处时,需要揪住不放,着力深入。也就是作为教者要学会筛选语言,解码语言,要基于文体与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设计,当寻找到了最具生长价值的“这一个”时,教师要以渲染、铺陈、激趣等手段形成适当的语境,展开或理趣、或智慧、或诙谐,甚至强势轰炸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以趣味横生的方式追寻语言生长的密码,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言语存在,从而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实现言语的生长,欣闻拔节之声。

猜你喜欢
贾岛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贾岛寻医记
背课文的小偷
贾岛推敲
贾岛推敲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