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华
一篇文章,当它作为社会阅读客体存在时,其主要价值在于传递信息,这是文本的“原生价值”;当它作为语文教材时,它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或者说是怎样组合言语这种材料传递信息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价值”。
教学中应很好地发现和开掘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为表达训练搭建生动的平台。“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可以着力于以下四个角度来取舍文本的教学内容,即选材组合的角度,行文思路的角度,言语方式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
一、关注选材组合
题材的选取与组合,既是言语表达(“言”)的前提,又受控于文本思想(“意”)的确立。教学时,可以透过题材的选取与组合,品味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小露珠》(苏教版第5册)课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大多执教者的目光会聚焦在“闪亮”“透明”“圆润”等词上,因为这是露珠的特有品质。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偏偏只选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三种动物来写啊?聚焦小燕子、小蚯蚓、小鱼儿,乃至更多小动物又有何妨啊?陡然间,我们会突然明悟“它们仨”不是水、陆、空的三方代表吗?书,光一个劲儿读是没用的,要思考着读,这就是教材的魅力。
《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11册)一文读后,林肯给人留下胸怀豁达、口才出众、热爱人民、睿智机敏等印象,这样的感受虽然合理,但显然很分散,不够集中。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深入斟酌,文中主要写了“参议院演说遭辱”“南北战争”两个事例,这两个事例本身没有联系,但怎么可以组合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想来,林肯的“平等思想”就会在脑中呈现,两个事例,一详一略,一微观一宏观,这样组合题材,“追求平等”的林肯形象就“立”起来了。美国《独立宣言》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人,生而平等”的民族追求。这样思考,是不是更为合理,更有根源?
二、关注行文思路
每一位作者都会注意到文章的谋篇布局,行文时起承转合点的确立、首尾的处理、详略的构思;具体到某一段落,也存在着句与句的组合逻辑……这些行文思路都能体现出文本意图。
首先,可以关注整篇的行文思路。
《钱学森》(苏教版第11册)开头一段:“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倒叙的优势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再读这一段文字,我们会发现画面感特强,像电影镜头一般。将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放在浩瀚的大海背景之中,更显厚重。钱学森大海般的胸襟满装着祖国,回国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开头的欣喜更是为了突出后文的敬重。
《姥姥的剪纸》(苏教版第11册)与《安塞腰鼓》在一个单元内,属于传统文化类题材的文章组合。姥姥的剪纸、剪纸的姥姥,姥姥通过剪纸感动着我,吸引着我,引导着我,拴住了我,这显然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散文,因此大多老师都会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亲情。其实本文不仅仅是亲情,更有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文末更能表现:“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用上这样的基调去备课就不会太琐碎,“姥姥为乡亲们剪纸”“跟姥姥闹着要剪纸”“姥姥拴住我”,因有了“思念”这根线,也就成为整体了,即所谓全篇的“通气”。七彩屏风,拆下来,便不成片挂。
其次,还可以关注段落的行文思路。
如教学《夹竹桃》(苏教版第12册)一文,大多数语文老师会关注到第五自然段。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许多老师喜欢这样教学:“读一读,哪一句最有感受?”学生跳到这儿跳到那儿,整个学习没有线索感。注意,这段的第一句是由概括到具体写法,“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是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坚毅品格第二句“无日……不……”这是在写不同天气下的夹竹桃,突显韧性;第三句“无不奉陪”,这是在借不同植物来衬托夹竹桃的韧性。其实这三句是有内在顺序的:由直接描写,到不同时段下的表现,再到其他植物的衬托,三句话的逐层递进,只为突显夹竹桃的韧性。具体到第一句话中,为什么先写花“败”再写花“开”,先写“一朵”再写“一嘟噜”,这些都是夹竹桃生命旺盛的表现,如果颠倒顺序,读后的感觉只能是夹竹桃生命力的脆弱感与凋零感。这样的词语顺序,这样的语句结构,无疑在具体而突显着夹竹桃的韧性与其生命力的强盛。
三、关注言语方式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特色,一位作者有一位作者的言语风格。语文教学恰恰是要引导孩子关注、体会并学习不同风格作者言语表达的不同形式,而非只为明白一个道理或知识。
阅读《全神贯注》(人教版第8册)一文,我们不妨关注作者的“有心”的赘述“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类似的表达方式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第9册)一文中也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这样的“赘述”,目的何在?很显然,在作者的一声声“赘述”中,罗丹的全神贯注感跃然眼前,父亲救子的决心之大、毅力之强撼动天地。
《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第10册)一文,我们不妨关注标志作者风格的言语方式。单就课文来读,显然给学生传达的是萧红小时在园子内的那份自由与快乐。但读过小说《呼兰河传》结尾的读者,一定清楚萧红的辛酸与苦楚。所以不少教师便在课堂上进行艺术处理,陡然介绍萧红的遭遇,恶毒的奶奶,搞得凄凄惨惨戚戚,好个悲伤啊,孩子们都被感动了,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完全忘了萧红在文本中风格凸显的言语形式,这哪是语文课呀,品德教育也算不上,倒更像是法制课:申讨萧红的奶奶。我们不要把这么多悲情过早地给孩子,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应接悲情的心理。编者也不同意的。我们再读读课文中的语句。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这就是作家萧红特有的言语形式:清新、自然、童趣的语言,直白、率真的抒情方式,是学生积累、模仿、迁移运用的范例。字里行间流露的自由、快乐之情,以及祖孙之间的天伦之爱也会使学生浸润其中,滋润学生的心灵。徜徉在这样的字里行间,会自然感受到那份自由与惬意:农活的自由——动物植物们的自由——我的自由。
四、关注表现手法
首先,可以关注篇章的表现手法。
《莫泊桑拜师》(苏教版第12册)一文中福楼拜教了莫泊桑三招:勤练习,仔细观察,持之以恒。教学中,不少老师也只是让学生学会这三招,学会写作俨然成了本文学习的重点,看起来很“语文”,是这样吗?“教材内容”不等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把语文课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是造成语文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用课文来教语文,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这一文本可以让我们来学什么?读读福楼拜的话就有启发了。
第一,可学福楼拜说话的直白精练。莫泊桑首次登门求教时,福楼拜很干脆地指出:“你的功夫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精辟而有针对性,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第二,可学他说话有条理。福楼拜在第二次教导莫泊桑学会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写作要有特色,就要抓住特点写。”他的话很有条理和层次。
第三,可学他说话有理有据。福楼拜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总是附有可以感受到的例子。福楼拜列举不同场景下的马车,启发莫泊桑要仔细观察。而这样鲜活的事例在莫泊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终于使他有所收获。这正是福楼拜善于表达的言语效果啊。
与其说文本在写莫泊桑,还不如说文本在写福楼拜,把本文题目改为《福楼拜授艺》如何?把备课定位在学大作家福楼拜是如何一步步有序、直白、精练、生动表达的,这样备课是不是打开了另一扇门?
其次,还可以关注词句的表现手法。
主要着力于文本言语中的词义吻合、感情色彩、修辞效果等内容。
《猴王出世》(人教版第10册)一文中我们可以体会言语的节奏与词句的搭配。文本的语句像对联一样,不读不知味,一读就会被古人的言语折服,别有风味。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短句对仗,词句的节奏感特别强。反复读,品味节奏,品味对仗。活跃、调皮、动作敏捷、自由自在的猴王一定会出现的!学生们会从言语特点中体会猴王的特点,从言语句式中白动建构猴王的“美”的内涵。教学中,较好的做法就是在言语品读中感受言语之意。
《鸟语》(苏教版第8册)一文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丈本中的言语节奏、事物特征、言语韵律。
“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勤劳刻苦。”
鸟叫的节奏感特强,合乎农时节令,也合乎学生的心灵律动。当然也有不少课堂中进行仿写,出发点原本是正确的,教者看中了语言特色,进行仿写训练。但少有教者能真正读懂这几句以及仿写的实质。仿写其实不仅仅是形式,还有内容的契合。这句中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押韵,就是符合布谷鸟的音律“U”(呜——),很少有老师能注意到这点。让学生机械仿写“你吃饭了吗?”“吃的什么饭?”“作业多吗?”“不多不多。”因为没有注意到押韵,所以许多仿写啼笑皆非,感觉很不契合。不是生之过,而是师之过!
选材组合、行文思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这些都是文本表达的不同方面。“充分关注表达”是阅读教学的独当之任,当然不是“唯一”任务。只关注表达不一定是一节好的语文课,但不关注表达一定不是一节好语文课。“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一定是从关注教学内容中的“言”“意”分量开始评判一节语文课的“含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