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中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语文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在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点粗浅认识,在此与同行交流。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文化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篇章比比皆是:伟大诗人李白、孟浩然黄鹤楼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百姓翻山越岭、不辞劳苦创编《本草纲目》的韧性;聂荣臻将军真情关爱日本孤女的国际主义情怀;司马迁忍辱负重用生命谱写《史记》的博大胸怀……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在教学中,对于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我或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或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或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或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或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成就高尚的人格。
二、挖掘教材,启发学生触摸经典文学
经典的阅读可以使年轻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
对一些古诗文的学习,我除了注重诵读外,还为学生补充大量的同类作品,加强对比,加深体会。《赠汪伦》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篇表达朋友送别情深的佳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广地了解朋友深情,我精讲多读,扩充课堂容量,补充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古诗,让学生理解大意,熟读成诵,而后教师点拨:“如果说《赠汪伦》这首诗是以歌相送的话,那这几首又是以何种方式送别的呢?”答案精彩纷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目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以酒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以话相送”……教师总结:“总之,他们都是真心相送!”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有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有思考的机会,有表达的权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往往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或有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感知、赏析、评论,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文学来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及精神世界。这就是语文教育的魅力和功用。
三、开发教材,引领学生感受社会时尚
社会瞬息万变,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有时代气息,语文教师要陪同学生感受社会时尚。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语文课确实具有了时代气息,但教材的改革相对滞后。新标准和旧教材之间的差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实验空间。我们首先可以试的就是对照新课标开发旧教材。如何让课堂走进真实的生活空间,走进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文章内在的情趣要素,想方设法使它和生活、心灵联结起来。要善于移花接木,“见异思迁”。如教学《飞向月球》一课,恰逢神舟七号飞天佳期,我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资源优势,在学生了解“阿波罗11号”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神七飞天”进行专题讨论,探讨中国的航天事业。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令世人惊诧的勇气和毅力,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创造了一个个永载史册的人间奇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建设祖国航天事业的爱国热情。课虽已结束,但接下来的几天,学生对“神舟”的关注有增无减。29日是星期一,早上一到校,许多学生就兴奋地告诉我:“‘神七’回家了!”原来他们早早地就起来看新闻了。我还利用《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丰富的科技教育内涵,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海洋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向大家推荐了几个网站,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展开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将语文课跟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与社会沟通,与世界沟通,知道校园外发生的事件,了解社会,感受时尚,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