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我的手指,你能看到月亮

2015-09-10 07:22张倩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语文

张倩

新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课时目标设计了“三个维度”,教师不再满足于自己教一点学生得一点,而是希望能够教一悟十,甚至期望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能够自悟,然后还能举一反三地加以延伸运用,换言之就是形成迁移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的要求其实并不为过,按照他们的心智水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只是时间的早晚和水平的高低不同罢了,而教师的引导策略则成了关键。

一、定位学生层次,以学情为出发点

所教学生的基础,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要涵盖三个方面:课标、教材和学生。备学生要了解他们当下的学习能力到了什么程度,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哪些学习内容重要,有什么问题可能自己解决不了的……如果能够将探访的范围再延展一些,如询问他们最近流行看什么课外书,课后讨论的热门话题有哪些等,就会对学情掌握得更全面细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更具有针对性了。

我去年接班任教了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刚上了几节摸底课就发现,学生在经过前任老师一年的严格要求后,变得十分“听话”,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词汇积累得也比较少。对此,我心中有了数,于是在上《老山界》时,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刚学的《长征》与《长征组歌》两课内容,对所用到的词语进行拓展,并对文中的分析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如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归纳老山界的特点”。结果大家分析出了山高、险、陡,我问能不能用现代汉语常用的双音节词表达?有人憋出一个词:“难走。”于是我直接打开百度引擎,搜索“陡”的近义词,找到一个“陡峭”,再继续搜索“陡峭近义词”,找到“险峻,崴嵬,高大,嵬嵬,巍峨”等等一堆词语,学生一边手忙脚乱地记录,一边感叹:“这么多!”记完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分析:“形容老山界是不是每一个词都适用?”这样学生就学会了积累词汇的一个好方法。

因为同为红军长征的内容,所以这一个单元的五篇课文有很多的相似点,学生到第四、第五篇课文的学习时就基本上能够独立操作了,尤其是学习第五课,在我出示了《(长征)节选》学习目标之后,他们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便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立足事物本质,用规律指导拓展

语文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的一个基本顺序是:阅读文本、推敲品味、归纳规律、迁移应用。每一步骤都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加工、细化、示范等,而这些学习进程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在导入阶段,以设问句形式在引出后面教学程序之前,先针对本课教学重点,从曾经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相关联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在整体感知阶段,可以让学生归纳文章的结构形式,比较相似文章的结构特点,剖析其中的异同;在精读品味阶段,可以从某一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写作特色,引导学生联想曾经学过的内容,多方面综合出规律内容,然后引导迁移;拓展阶段,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迁移环节。

上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时,学生分析结构基本上按照“总一分一总”的套路走,认为课文的第一、二段是总领,理应为第一部分,也有学生看过教辅资料后,将第一段分为第一部分,但问理由时就云里雾里了。于是我为学生讲述了两个总说段的区别,指出两者并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一点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但本册教材也只有这一篇文章是这样的结构,虽然在《同步练习》中我也用了另一文段作了巩固练习,可我还是担心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终于到八年级下册执教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再次遇到了类似结构,果然学生一上来就将一、二段分为第一部分,印证了此前我的担心。当我提示再想想的时候,有学生开始怀疑原来的分法,提出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但也是说不出理由;当我又提到《苏州园林》的结构时,不少同学马上想了起来,纷纷争说原因;当我提示还有没有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时,学生们又安静了下来。久之,有人说:“过渡段。”“太对了!”我很高兴,“能不能说说你的理解?”学生非常熟练地将承上启下段的侧重划分法说出后,所有同学恍然大悟。接着我们将两篇课文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了总领段不止一个自然段时的结构分辨法,我用大屏幕展示了两篇结构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判断,他们很快就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由难到易的顺序并非刻意安排,但我发现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于是有意地设计了多次相仿的语段搭配,学生归纳的速度就更快了,对其规律的概括也更准确了。

三、点拨迁移方法,借习练巩固能力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最佳方法,我认为是在教学中通过点拨,传递给学生迁移的方法,当然,最好是设计梯度小、台阶密的问题,或者是十分相似的情境,或者是关联度较为明显的两个知识,让他们在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己悟出迁移技巧。但通常来说,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它不会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巧妙引导,将常见的归纳迁移、对比迁移、延伸迁移、联想迁移、情境迁移等方法,融会贯通于文本教学之中。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分别展示的是春、秋、冬、夏四季的景色,都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的,因此我强烈地意识到:在上该单元开篇课的时候,就必须有个恰当的教学设计,它要能带动的是整个单元的教学,要能够让学生在学后面的课文时,都能从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找到迁移的支撑点。如执教课文《春》,在理清该文结构后,我将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的语境义的推敲上,思考为什么它们用得好,是体现什么样的主题;于是在上《三峡》这篇课文中,我除了从文言角度强调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外,也同样追究字词句的表达对于中心的作用,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用跟《春》那一课相似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较好地利用他们之前学过的方法,凭借修辞手法、烘托、借景抒情、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重点形容词等解题规范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样道理,《济南的冬天》和《夏》也可以运用这一办法,将课堂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品味上,尤其是《夏》这篇白读课文,学生在学完前三篇课文后,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只要在教学伊始出示“三维”教学目标,加上几个指向目标的问题,学生就可以自主完成学习的话,说明该单元教学已经圆满了。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感觉语文学习会越来越轻松,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所期望实现的宗旨。

其实,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有单元在内容上都是相关联的,而对同一种内容的写作,在分类、要素、方式、顺序、方法等等方面,都有不少的相同点。教师尽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在单元首篇课文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迁移方法,再在后面几篇课文的教学中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迁移训练,那么这一单元教学完毕,学生对于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自会比较牢固地掌握了。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彭明辉在他的一本书中曾写道:“如果有人用手指指向天空要你去看月亮,你不能误把他的手当作月亮,直盯着指尖一直看:而要顺着指尖所指的方向延伸出去,在这引导下白己去看看月亮到底在哪里,到底漫天繁星中哪颗叫‘月亮’。”这段话用十分浪漫的语言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手指”的动作,借助“手指”,要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找到月亮。今天的教改一再强调能力、素养,反复提到“问题意识”“发展思维”“巩固拓展”等,无不是在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迁移思维。九万里风鹏正举,课改环境的宽松正是要让教师振翅高飞,好好把握住这个良机。我也由衷相信:语文教师是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精心的教学思考,生根于智慧课堂,一定能结出理想教学之硕果的!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语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主要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