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探秘自然

2015-09-10 07:22沈梦秋
考试周刊 2015年84期
关键词:观察力泡泡鸽子

沈梦秋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观察是其与世界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手段,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实践中或有关训练中形成的能力,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

一、乐于观察——兴趣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重点在于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开发其潜力,使学生能自动自觉地学习,而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感兴趣的事物,只要认真观察、倾听就会发现。因此,我们要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

案例:在散步期间,幼儿感受着秋天给大自然送来的别样风采,乐乐却不似其他孩子那样活泼,他静静地蹲在一个角落,周围的一切似乎与他无关。他这样专注,引来一群孩子的好奇,紧接着,一个、两个、三个,一群孩子挤在一堆,这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过去一看,原来“罪魁祸首”是它——在泥堆里的小洞,我默默地倾听着这群孩子秘密的交谈。

——“这个小洞是谁挖的呀?”

——“我觉得是小蚂蚁挖的,小洞洞边上还有吃的屑呢,这肯定是它的家!”

——“不是不是,这肯定是泥鳅的家!它现在一定在里面睡觉呢,我们轻轻的,别把它吵醒了!”

……

孩子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创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充满悬疑色彩,有的富有生活性,天真童趣,反映着他们观察的结果与想象。不忍就这样结束孩子们的“侦查”工作,顺着幼儿的兴趣所在,我临时开展了一次科学实践活动,主题就来源于孩子们的观察——小洞里有什么,“孩子们,带上我们的工具,去看看小洞里到底有什么吧!”,孩子们轻轻地用小铲子验证着自己的猜想。就这样,在散步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一次由“兴趣”产生的观察实践活动,在“做”中享受着科学的魅力。从此,散步的时间成了他们“侦查”的时间,一个个快乐地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神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最好的形式。”观察的前提是“注意”,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好奇,因此,观察往往会受兴趣的支配。在户外活动、游戏等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最容易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因此,日常活动中我们要懂得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在实践中延续他们观察的欲望。

二、善于观察——方法

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有了观察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这样的能力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我无意中翻到了一只空白鸽子的装饰画,想看看孩子们能否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带着好奇与期待,我将这“單调”的鸽子投放在区域。果不其然,新鲜的材料总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很快美工区就热闹不已。看到了“光秃秃”的鸽子,毛毛悄悄窃喜了两下,画画可是她的拿手好戏,这可难不倒她,这不仅是她的自白,而且是我心里小小闪过的念头。她直接拿过勾线笔,三下五除二地就开始动手了,渐渐地,鸽子的脖子、翅膀被都圆圆的小泡泡填满,我耐着性子等着。终于,最后一个泡泡出现在了鸽子的尾巴上,她用泡泡装饰了整幅作品,虽然看上去已经算是“化腐朽为神奇”,但我心底总是留有一份遗憾。再看看旁边的露露,她似乎想法很多,要表达的也很多,她一股脑地全都画了下去,笔飞速地转动着,看着已被填得密密麻麻的鸽子,实在不忍心,终于开了口:“露露,小鸽子的衣服上有太多的装饰品,好沉的,它都飞不动了!”听完,她终于停下了笔。看着过于拥挤的装饰物,都快变成一块“黑云”了,看来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毛毛,小鸽子的衣服上除了会有小泡泡,还会有什么呢?”“你的衣服好漂亮呀,领子、袖子、身体的颜色和花纹都是不一样的呢!”简单的一些语言暗示孩子联系生活的观察方法,孩子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与思考。

方法的掌握,使幼儿能更大胆、更自信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自主获取需要的知识,变成“我想知道什么”,而不是“让我知道什么”。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尽情探索观察,发现大千世界的奥秘,契合陶行知先生指出的“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解放儿童双手”的思想。

三、勤于观察——机会

观察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创造机会,给幼儿“做”的机会,“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做到勤于观察。

案例:幼儿园每个教室都有着孩子最喜爱的小天地——自然角,他们把自己喜爱的植物与小动物带到自然角,既能装饰美丽的校园,又能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最重要的一点,它是孩子们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了能让幼儿更具体地观察它们的变化,“小小农夫们”每人都有一本记录本,晨间、自由活动时间都是他们“开始工作”的时间,记录的方式由孩子自己决定,绘画、数据、图形各种记录形式呈现在他们的记录本中。

——“我的文竹长高啦!”牛牛拿着长长的小木棒量着,并把这值得开心的事情记录下来。

——“我的吊兰有枯叶了,要赶紧剪掉才行!”浩浩说着,拿起小剪刀小心翼翼地把“枯黄”从“翠绿”中“分离”,并记下这“丰功伟绩”。

——“我的小乌龟该换水了!”浑浊的水被欣怡立即更换,“小乌龟它可开心了!”她画下了小乌龟“手舞足蹈”的“感谢”。

记录本中满满承载的都是孩子们观察的结果,他们将“成果”与小伙伴一起分享,快乐地倾吐着自己“宝宝”慢慢“成长”的曲折故事,每天的呵护与关爱是孩子们观察的动力,无形中那份责任感成为孩子们观察的支撑,这爱意浓浓的本子则是孩子们勤于观察的见证。

总之,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幼儿了解与感触世界的引导者,带领他们探索大千世界中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冯彩.浅谈观察力.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8.

[2]戴自俺,龚思雪.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

[5]蒋金言.浅谈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猜你喜欢
观察力泡泡鸽子
鸽子,飞吧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鸽子高高飞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巨型泡泡
小鸽子,飞起来
小鸽子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