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稚亚 李晗
2014年12月1日,财政部网站同时公布了财税〔2014〕84号和85号文件,就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两项文件规定的税收政策执行期限均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84号文件侧重推进文化单位“转制”;85号文件侧重促进文化企业发展。
除此之外,财政部下达了50亿元的201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比2013年增加4.2%,共支持项目800个。
这些举措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的确,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扶持,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关注。那么,2015年,文化产业的亮点在哪里?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企业家。
文化产业经过10年的孕育期,目前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转型升级犹如洪水般拉开帷幕。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完全短缺时代,现在是短缺和过剩共存的时代。”所谓短缺,是指缺乏精品,缺乏能引领世界文化主流的作品;所谓过剩,是指在数量上,文化产品已达到高峰。
文化贸易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亮点。“文化产品要从数量上的优势转变为质量上的精品,从打造符合国人口味的产品转变为适合不同国家口味的产品,从而达到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任齐勇峰告诉《经济》记者。
对于我国未来的文化贸易的发展,北京求是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英国新经典出版社社长黄永军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在文化贸易上,要紧跟国家的发展方向,采用别人需要的方式来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通过对西方市场的了解,黄永军认为,现在正是在国外做关于中国的畅销书的时机,一定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良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秋丽也认为:“用外国人喜欢的方式,并且带有中国元素的故事讲给外国人听,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在走出去之后落地。”
互联网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介绍,到2015年底,互联网文化产业占到文化产业整体市场价值的70%,其中移动互联网占到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场价值的70%,“互联网文化产业将会聚焦两个特点,一是向移动化发展,一是平台无边界”。互联网平台有足够海量的内容和专业的细分,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中的立法工作将会加快推动。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首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法》将会被提到议事日程,此外,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促进法》,网络安全、网络服务等立法工作都会被提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文化消费助跑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文化消费多次被提及,但实际上真正愿意为其买单的却很少。
以做纪录片发行为主的良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遇到了上述情况。采访中,徐秋丽告诉《经济》记者:“我们公司共链接600余个播出渠道来保证优秀纪录片的顺利播出,但真正肯花钱买纪录片播出权的只有80个。”而国际上,无论是Discovery探索频道,还是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又或者是BBC纪录片频道,都是付费才能观看。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中国的GDP达到6000-7000美元,文化消费应该占整个收入的20%以上,但现在只有8%左右。这个广阔的市场一旦打开,文化消费会重新上升一个台阶。”傅才武向《经济》记者分析道。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也认为,要拉动文化消费,还必须让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因此线下体验必不可少。具体来说,他较看好线下文化体验中的农业旅游。
对此,陈少峰分析道:第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旅游、健康、娱乐这三大需求开始中和,农业旅游能同时满足这三大需求,是一种很有吸引力并且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根据研究发现,各地的观光农业、农业旅游基地等文化创意项目还不多,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各地可以结合当地优势来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科普、娱乐、健康等文化旅游项目,并可以将这些项目整合起来打造农业旅游的主题公园,这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并且健康的消费方式。
除此之外,出台刺激文化消费的政策也是增强内需的方式之一。“如果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消费,那么一切也都是空谈。”齐勇峰说。
因此,“未来,文化惠民工程的力度将会加大、加快”。齐勇峰认为,例如,热议多年的带薪休假政策也将在2015年落到实处,此外,文化惠民卡也会逐步发展到全国联网、全国通用的规模。
此外,文化金融亦日趋活跃,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为首的互联网巨头通过密集的并购正迅速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链条布局。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将是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