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志
历史运动、历史事件是多种历史力量相互作用的合力结果。人类历史上的历史事实,表面上看似浩瀚无垠、纷繁复杂、彼此孤立,其实无论是纵向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横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非彼此孤立。因此,历史学习者或是历史研究者都必须具有融通历史的基本思维能力,才能实现对史实的确认、史实的理解、历史规律的概括及历史意义的评价等。下面笔者就例谈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培养历史融通能力的途径,以高效提升我们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史学素养。
一、课内考点融通
所谓课内考点融通就是将一课内容中的核心考点联系起来,以实现加深对历史事实理解的目的。例如“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中讲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等考点。这些考点看似彼此孤立,但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后,不难发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突破,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此只有在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变革后才会有土地私有制这一生产关系的出现。具备这样的社会条件,才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以上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历史考点由点知识形成线知识。
二、专题(单元)内考点融通
所谓专题(单元)内考点融通就是将专题(单元)内每一节的考点联系起来,目的是揭示出历史事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专题(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内容有三节,分别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节内容从表面上看,彼此毫不相干,但只要分析一下就可知道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并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对策,想方设法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就是解决危机的一种手段,它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又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了发展,建立“福利国家”,随后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凸显了历史事实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体现了历史发展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
三、专题(单元)之间考点融通
所谓专题(单元)之间考点融通是指将一个模块内各专题(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主要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特征。例如,可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进行融通。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西方国家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殖民势力伸展到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国家主权危机,明清政府为了解除外患危机实行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料与市场问题,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发动战争,获取特权,打开中国的市场,强迫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经济新形态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促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使民族工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救亡与实现近代化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能揭示出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历史规律,增强我们的历史洞察力,培养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开放的世界意识素养。
四、模块(教材)间考点融通
所谓模块(教材)间考点融通是指将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核心考点联系起来,以体现历史运动、历史事件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合力结果的历史规律,即“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与《高中历史必修2》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间的核心考点表面看似彼此孤立,其实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近代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诞生了新的政治力量。随着力量壮大,这些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近代政治舞台,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和近代化,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思想得到启蒙与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于是出现了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如下面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事实发展的复杂性、合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历史发展多面一体的特点,即历史不是碎片化和孤立化的个体属性,是在具体区域和时间范畴内历史事件之间纵横关联的因果联系。
五、通史考点融通
所谓通史考点融通就是以时序为线索,打破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状态,将某一历史时期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横向考点联系起来,可以分为短时段融通、中时段融通、长时段融通,以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以中时段融通为例,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会导致政治割据。因此在政治上统治者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以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汉初吸取历史教训,在地方政治制度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将无为作为治国思想,结果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王国问题。为了迎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创立了新儒学思想,在思想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能勾勒出历史事实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能使考点知识形成面的格局,体现历史知识的体系性和整体性,体现历史发展的合力性。
六、中外考点融通
所谓中外考点融通是将有关中外的历史考点联系起来,体现中外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是相互联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列强为了发展本国资本主义需要,加紧侵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殖民扩张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1929—1933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为了转嫁本国经济危机,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列强这些侵略行为引起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系列斗争。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能揭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另一方面能使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七、历史考点与现实融通
所谓历史考点与现实融通是指以现实热点与焦点问题为切入口,联系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追溯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以中外依宪治国的考点为例,要想将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就要研究开创中国依法治国先河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关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取得的有关成果,还要研究世界上英、美等国家资本主义宪法取得的成就,汲取它们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究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法制建设道路,快速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使我国尽早迈向现代文明国家。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能体现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一面也能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