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训练点” 为契机, 打开课堂效益之门

2015-09-10 07:22薛懿雯
考试周刊 2015年8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

薛懿雯

摘 要: 文本阅读中各个方面都是学生发展能力的一个点,但是语文的训练点是很多的,实际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个点都加以练习。作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找准、设计、夯实三个方面落实训练点的教学。

关键词: 训练点 语文课堂 落实方法

如何使课堂教学像一块磁铁,把孩子牢牢吸引住,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体味。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抓住一个点进行练习,推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让他们从“爱”到“学”,是最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积累学生语言,转换学生的表达方式,是可以通过文中的一点进行训练达到的。一个文本,训练的点在各个角落。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能涵盖一切,每一个训练点都要练习。因此,教师需选择,一堂课有所得便是成功。那么,训练点从何而来?

一、紧扣年段学习要求,找准训练点

小学中高年级指明学习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的作用(如某些词的作用、某些句子在表达中的作等),进而理解文章的感受。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作为练习的点,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有深刻感受。

在三年级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中,有一句俗语:“大豆摇铃千里金。”抓住这个点,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北大荒的富饶。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北大荒“大豆摇铃千里金”的九月,该是怎样一幅富饶景象呢?不管是田野、山岭、江河,还是那茫茫的草甸子,将用双手捧出什么宝物,而且是如此沉甸甸的呢?让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我建议学生阅读《可爱的草塘》,一个文本,加强了对北大荒宝藏的认可,从而使学生改变北大荒人的身份,带着骄傲、赞美的感觉,投入阅读。

此外,目标指出,了解构段方式方法,并模仿练习写一段,由几字写得具体、生动。

以《东方之珠》课文为例,学生应了解到本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以段落为例,可以抓住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以开头的中心句展开描述,这样的方式条理非常清晰。

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后,我以“一到课间活动,操场上就热闹起来”为要求,让学生从自己的活动入手写一段话。这样由学到练,学生对“总—分”的构段方式认识就更深了。其实这样的类似训练点出现在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中,如《庐山的云雾》、《荷花》等。

二、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设计训练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训练点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我们就可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如我在执教《春联》一课时,渗透了“平声”、“仄声”这一知识点后,让学生观察,文中的这些春联的上下联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一个识别方法: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教师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春联一般是“上仄下平”的。接着,我出示了一副春联,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分清上下联,学生大都能区分。这一训练点的设计,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可谓巧妙至极。

三、根据文本重难点,强化训练点

苏教版的课文,在编排的时候,是按照不同的主题选择的。而且,每个单元的课文中,训练的侧重点又不一样。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教材的准确率,根据单位教学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不同训练点,使训练有目的,有效果。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表达上有以下特点:一是抓住人物特征,用白描手法,准确传神。如对老人的两处外貌描写,寥寥几笔,就让人从外貌中感受到老人的精神面貌。二是釆用对比和景物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外貌和语言组织教学。两处外貌描写,每一处先单独分析,通过关键的词语感悟老人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第一处作者侧重穿着来观察描写的,第二处是侧重面部神态的。然后,把两处外貌描写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这两处都是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成两段,并且出现在文章的第三和第八自然段?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明白:第一处是作者与老人初次接触,是粗略地看;第二处是作者与老人认识了,是近距离地仔细打量。不同的外貌描写说明作者对老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对老人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

在指导学生赏析老人的语言时,我除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老人的形象外,还勾连第一课时所学习的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感悟老人工作的辛苦。并且让学生明白:作者描写天游峰的高、险和游客攀登天游峰的累,是为了衬托出老人工作的累,这是一种侧面描写。作者介绍了老年人的外貌、语言等内容,是一个直接的、正面的描述。

这样,抓好训练点,就很容易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挖掘文本特色部分,确定训练点

蘇教版教材中,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其文本特色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特色,确定训练点。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作者故意留下了多处“空白”,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抓住这些“空白”,进行相应训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一自然段结尾用了一个省略号,我引导同学展开想象,人类没有火种会有什么困难和痛苦,用上“没有火……只好……”说一说。通过这一练习,加深学生对人类无火痛苦的理解,从而为理解感受普罗米修斯极富同情心打下伏笔。

在正文的第四段,火被带到人间,世界的人们将有一个怎样的激动人心的场景?首先思考人类如何展示(该说什么,如何说,该做什么,如何做),然后交流,最后执笔写下来,以此感受“盗火”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使得“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样的“补白”练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语文的教学价值。

总之,经过如此练习,使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学习,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真正形成从“鱼”到“渔”的转变。这样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智慧,充满活力,正是我们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

[2]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词语教学方案[N].

[3]何龙英,石春艳.挖掘语文文本特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N].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让有效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