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15-09-10 07:22朱光
考试周刊 2015年82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朱光

摘 要: 随着大数据浪潮的汹涌而来,在商业、经济、科研、卫生及政府等领域中,对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量在激增,既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提出挑战,又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基于气象大数据时代背景,分析信管专业当前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专业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气象大数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

1.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大数据时代已席卷而来。在未来的WEB3.0时代,数据就是资源,数据是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同时也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结合气象大数据时代背景,针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行业高校特色,借鉴国外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培养更加优质的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信息管理类人才,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2.气象大数据概述

2.1大数据概念与特征。

关于大数据的概念,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大数据是指数据量巨大、数据形式多样,以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数据集合”[1]。大数据通常认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2]:

(1)数据量巨大(Volume)。数据量级已从TB(1TB=210GB)发展至PB(1PB=210TB)乃至ZB(1ZB=220PB),可称海量、巨量乃至超量;

(2)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越来越多的为视频、位置信息、图像与图片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

(3)有效价值小(Value)。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有价值的数据可能仅为一两秒的数据流[3];

(4)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流往往为高速实时数据流,需要快速、持续地实时处理。

在此背景下,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各地气象灾害频发,因此迫切需要对各类气象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减少经济损失。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海量、分布式的气象数据成为可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培养气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人才的主要源泉。

2.2气象大数据时代信管专业面临的挑战。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在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之后[4],由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合并建立起来的。专业建立之初的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专业培养理念和教学安排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

(1)专业定位不清晰。信管专业设立的特殊背景,导致在教学和管理中对专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定位非常模糊,比如理工科背景的专业发展偏向计算机领域,具有经济管理学科背景的专业又朝着经济与管理方向发展。定位混乱为信管专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导致该专业没有在社会上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产生影响。

(2)人才培养方式单一。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灵活多样,而国内信管专业发展历史比较短,人才培养方式普遍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习实践的机会很少。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因此,就业空间被计算机科学或管理学专业学生挤占[5],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

(3)课程体系亟待更新。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上包括基础课程(如外语、数学、德育、体育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等),是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的简单拼凑组合,自专业设立以来,没有大规模地进行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缺乏课程体系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未能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气象大数据时代,需要处理的气象数据集合,不但在规模上急剧增长,数据类型也更复杂。TDWI的分析报告指出,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测已经不能满足气象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需求,未来的数据分析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深度分析数据的需要,比如技术能力(工具、流程、专业知识)、管理能力(领导艺术、项目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交际、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系统能力(系统开发、企业规划)等[6]。

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本文从气象大数据背景的人才需求角度出发,对教学改革策略提出建议。

3.改革措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服务气象事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互联网+”经济发展为重点,以深度国际化为提升动力,建立并完善分层分类、“三个导向”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未来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引入OBE教育范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OBE教育模式的核心精神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育活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本专业建立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为基础,深度借鉴、挖掘和利用工程教育所蕴含的思路与主旨,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及工程教育认证发展趋势,进行探索与再创新,计划四年内,完成以下教学改革项目:

(1)建立本专业OBE工程教育体系,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首先,制定专业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其次,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与培养标准的匹配矩阵;再次,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并设计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最后,做好专业层面与课程层面的实际“学习产出”评估。

(2)与知名高校、评估机构合作开展OBE教育效果跟踪调研。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完成教师发展评价调查;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完成学生学习时间投入调查。

3.2坚持气象特色发展,打造高水平跨专业支撑平台。

在强化气象学科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突出本专业的行业特色及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应用特色,逐步构建经管类跨专业支撑平台,凸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经管学科其他本科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和品牌效应。未来四年,从三个项目着手实现平台和资源优化:

(1)建设大数据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的特点,需要丰富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江苏省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建立大数据开发实验室,包括云存储平台建设、基于云存储平台的教育资源建设、大数据开发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工具与资源建设,能有效应用云存储技术实现教育资源。

(2)建成基于云平台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协同优势,通过有机整合师资、课程、教材、教学网站、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构建统一的国内一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各专业丰富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联动建设。通过发挥品牌专业优势,建立区域共享机制,在国内高校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实现教学资源全球共享,提升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建设省级“气象信息管理与服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三方共建平台“气象服务科学研究中心”及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建立“气象信息管理与服务实验中心”,不仅用于本专业学生的理论实践与技能训练,而且为气象行业信息化培训提供规范化现代化高水平实践实训基地。

3.3深度融合工程化培养理念,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适合行业和江苏经济发展需要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面向气象大数据时代要求,侧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系统研发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数据分析等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未来四年,将实施三个项目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带动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审核评估标准,将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创新思维训练。将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比例增加至40%左右,在以往两周集中实训课的基础上,不同学期增加课程设计专项、学科竞赛训练专项、科研实训专项等训练计划,实现“由点到面”递进式能力培养。

(2)以工程化培养目标促进实验实践教材出版。充分利用教学团队国际化进修成果,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成果,按照精品化、精细化要求,编写《数据挖掘实践》、《气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8-10门实践类课程教材,争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3部。

(3)继续完善“专业课程链”相关课程建设。开设翻转课堂和开放式教学,并采用任务驱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建设《信息组织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实现“专业课程链”中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覆盖率100%,1-2门课程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4)紧密结合“专业素质链”加强实践型教学。对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素质培养、科研训练等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4推进高端国际化战略,与国际顶尖高校深度合作。

(1)加入国际顶尖信息管理学院联盟iSchool。iSchool成员主要涵盖了如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传播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设计、工程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通过以iSchool建设为契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过程进一步规范,通过开展一系列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推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本专业充分发挥在气象、信息科学等跨学科领域优势,力争尽快加入iSchool联盟,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不断吸取国际知名高校有益经验、改革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

(2)创立一流“气象信息资料同化”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国际科研合作机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前沿动态人才的最佳平台。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组建“气象资料同化与融合研究中心”,与亚利桑那大学组建“商务智能国际合作中心”,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课程实验班”,联合培养学生,拓宽本科生出国交流渠道。

(3)推动专业国际评估。与国际知名麦可思等第三方评估公司合作,建立紧跟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评估体系。通过与国外同类学科专业的对比分析,以及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国际评估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和相关程序,每两年邀请和组织国际同行专家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评估会,形成评估报告。

4.结语

本文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视角对专业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由于大数据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将大数据人才培养落实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设中,不仅要考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等。因此,只有系统性地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气象大数据的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2):1-16.

[2]Wikipedia[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A%90%E7%A7%81%E6%9D%83.[2015-1-15]

[3]闫娜.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11):9-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王晓东,吴雅琴,王呼生.以信息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8):539-544.

[6]孙金凤.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7-29.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管理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信管专业(医学)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