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媚
镜头1:午后的阳光洒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刚入学一个月的张洁茹正努力地学习拼音。她和同桌用橡皮泥在桌上搓呀,摆呀,拼呀,把彩色的字母“结对”,真是太有趣了。
镜头2:四年级的张烨同学最近在积极研究每一篇课文的作者,并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为作家们制作生平与成就卡片,并延伸阅读了许多作家的作品。今天的微课程课上,张烨同学将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收获。
镜头3:图书馆里,五年级的王小慧与她所在的四人小组正在积极翻阅图书,他们在查阅跟对联有关的知识。今天他们的张雪平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对联这种特殊的“诗句”,讲解了对联的特点。通过在生活中观察记录与在书籍、电脑上的查阅,王小慧他们小组的同学积累了许多对联,觉得对联内容丰富,平仄有序,对仗工整,无论是写事、写景还是说理、明志,都特别有韵味。
……
这些镜头都是我校语文组开展“微小课程登山之旅”微课程实施活动后出现的美好情景。
我们逐渐了解微课程,开发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微课程,并在课堂中尝试实施自己的微课程,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笑声。
专家在一次培训中指出:微课程,生长点在课内,延伸点在课外。当时我正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课文《走进秋天》一文,我心一动,美丽的秋天,从古至今获得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赞美歌颂,它不仅是一个白然季节,也是一个精神时段!于是课后,我尝试开发了以“秋天的诗”为主题的微课程。学生阅读了课文作者的另外几首描写秋天的诗歌,与课文进行对比:同样是诗歌,作者选取的典型景物有什么异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通过对一位作者作品的“求同”来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我们阅读了其他描写秋天的现代儿童诗,让学生体会:这些儿童诗在选取典型景物、写作方法上较之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秋天在古诗中,描写更为丰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些诗歌都是那么形象、凝练、精彩,同样是秋天,诗人也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与诗人写作时的境遇与心情紧密相关。诗歌是灵魂的歌声,透过文字,我们在微课程上更感受到了诗句的意境及站立在文字中的诗人形象。
五课时的微课程,同学们积累诗歌,诵读诗歌,同时自己走近大自然,画秋天,拍秋天,写秋天,有效地提升了白己的语文素养。
从课文生发,拓宽到现代、古代诗歌,再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学生体味很深,语文学习的外延不断扩大,我感到这样的学习学生喜欢,教师实施起来难度也不大。我又开始尝试开发新的微课程。那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程呢?微课程,富有童趣,能否受到学生欢迎很是重要。所以这一次,我邀请学生也参与进来,在交流与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前几年很喜欢读绘本,但是现在读的人很少,觉得那是低幼读物。我在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后,决定跟学生一起开发新的微课程——我爱绘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绘本之美。
通过查阅资料与课前的细心准备,短短五节课,我带领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绘本——绘本就是以绘画为主,而只有少量,甚至是没有文字的图书。一本好的绘本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来说,一本完整的绘本分为封面、护封、环衬、扉页、正文、封底等几个部分。如何更好地赏读绘本一一从童书评论人柯倩华赏读《花婆婆》开始来谈绘本的赏读。如何来制作一本属于白己的绘本一一从确定手工绘本的主题准备材料到创作设计稿并最后实施制作,最后,大家都制作出了自己的书,我们愉快地开了个“我的第一本书”展示会。我把自己的授课进行整理,印制了自己的微课程教材《有趣的绘本》与其他语文老师一起交流,同年级感兴趣的老师也开始使用这本薄薄的五课时教材开始授课。同学们看到自己参与的课程受到欢迎,心里的成就感就更大了。大家创作了很多属于自己的绘本,我把学生的作品与学习心得放在校园网与大家分享。这次的微课程学习,大家都觉得有意思又没有负担,是真正有趣的课程。
一年多来,我对微课程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欢并邀请学生来参与,渐渐地,我觉得它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认为:课程的微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开拓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微课程,妙在一个“微”字,小而集中、灵活而深入是其特征,讲究解决一个问题,探索一个主题。主题式学习,让学生集中探究,方法上有所指导,内容上讲究交流,形式上活泼生动,既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微课程也让教师的特长得以彰显,它结合教师的优势智能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挖掘可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深入研究拓展文本内容,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生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学科性微课程的开发是教师自主开发的过程,同时也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
儿童课程有如登山之旅,一门微课程就是一棵智慧树,学生走进微课程,就是走向了智慧和欢笑。我们开发微课程,实施微课程,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微课程,真是老师与学生的微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