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芬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写景诗(抒情诗)、纪事诗(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言志诗)、边塞诗(征讨诗)等。这些诗作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的特点。教学时要多元解读古诗作品,深度建构古诗的理想教学境界,使师生在诗情画意中朗读触景,驻足悟情,欣赏习语,流连鉴美,从而引导小学生吸收我国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一、多元解读,读出古诗文体的独特味道
(一)从作者角度解读
文学不仅是对世界的再现,而且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是情感的流露。诗品也是人品,作品是诗人人格的外化,是诗人心灵的写照。苏教版古诗教材的诗人不乏大家,白居易、杜甫、李白、杜牧、孟浩然、柳宗元、陆游、朱熹、王安石等,都是响当当的大家,他们的每一首诗作都是他们的情绪、心灵、思想境界的写照。因此,我们要想解其诗意,不妨先从诗人的角度来解读。具体可以从诗人经历、个性、价值观人手,来全方位解读诗人写作时的情绪、思想、写作风格。
(二)从文化角度解读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从文化系统的角度来解读作品,能更加深广地读出作品深含的文化内蕴,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了解作品所从属的文化,是理解作品的关键。如对李白《静夜思》的解读,只有把明月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结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李白诗中蕴含的深沉乡愁。明月喻思乡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比较固定的意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多的古诗词均以明月寄乡思,由此形成了明月在中国文化中的思乡寓意,形成明月——思乡的文化积淀。因此,有时只写明月,不写乡思,但读者仍能读出其中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样,还有梅花——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牡丹一一寄予富贵等。
(三)从诗文本身的角度解读
1.抓诗眼,会意象,明意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首诗中最传神的字词就是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泊船瓜洲》中的“还”,“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围绕一个“还”,可以很容易理解诗的主旨,又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诗眼。意象是诗中所写之景所示之物,是客观的象,也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它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完美结合。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往往通过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来创造广阔的艺术空间。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壮观、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这三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2.反复悟读,感受诗文美
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美”,我们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带着欣赏美的态度去悟读,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诗文的音韵、诗人选词炼句的独到之处等充分感受诗文的美。然后把这种美感在教学中无限地放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深度建构,走向古诗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诗读百遍,其意自明,其情白感。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和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诵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加之古诗文体独特,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作品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因此一堂古诗教学课,“读”这个环节应放在课堂建构的重要位置。课堂上可以安排以下几个不同层次且要层层深入地读。
1.初读
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要让白读与检查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再读
读出节奏和音韵。古诗尤其是近体诗,其节奏和押韵的知识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音韵,反复读,读出韵律,这可以让学生渐入佳境,有利于下一步理解。
3.赏读
感悟画面和意境。在学生白读体会、想象画面、交流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带着理解和感悟读出面面,读出意境。这时的读是学生发白内心的读,达到教师——学生一一诗作三者合一的境界。
4.吟诵
升华作者情感。吟诵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要求把对全诗的理解、诗人的情感、白己的感悟全都融入到背诵中。这最后的吟诵应是整个课堂的升华,应该对学生提出特别的要求。
(二)深入研读,感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古诗构句方式高度浓缩,诗人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年代久远,再加上诗人的不同境遇、生活经历导致的思想情感,理解起来那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个性化地感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呢?以下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1.抓住诗眼,巧妙提问
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时,我们通过反复推敲认为首行“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怜”是诗眼,这一字用得很传神,贯穿了全诗。根据这一诗眼,可以巧妙地设计三个问题:园子的主人为什么“怜”?主人是怎么“怜”的?主人“怜”得住吗?让学生自己去围绕这三个问题研读,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这样就杜绝了生硬机械地逐字解析。学生整体理解了诗意,感受了画面和整首诗的意境。这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
2.抓住意象,想象悟情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大胆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在学生感悟苏轼描绘的云、雨、风、水这四个意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夏天暴风骤雨的壮观场面,说说写写,通过交流,再和苏轼这短短28个字浓缩的夏天西湖疾风骤雨相比较,更进一步感受苏轼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精妙,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苏轼似醉非醉、为景沉醉的豪放性格和豪迈气概。
(三)有机渗透,欣赏古诗的语言和结构
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不光是让学生理解的,更要让学生感悟诗人选词炼句的精妙,感悟我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我们一再强调,语文课应该尽语文课的本职。在引导学生了解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是怎么写的,古诗也不例外。就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来说,要让学生自己去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通过感悟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云、雨色彩的描写来感悟这场雨的急、大。类似的古诗数不胜数。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了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在课堂上适当挖掘,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欣赏语言的美,从而习得语言。
(四)适度拓展,提升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1.拓展诗人的介绍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拓展诗人的介绍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诗句所蕴含的更深一层的内涵的理解。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理解完诗句意思,问:同学们,王安石笔下写的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图吗?此时的他已经度过了人生中的第49个元日,每一年都会这样过新年,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他要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对古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教师简介王安石变法的资料)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这些加红的字(除、春风、曈曈日、新桃、旧符),相信你肯定了解了作者心中的想法。你觉得变法中的王安石他想除去什么?(除去旧法,推行新法)什么样的春风?(温暧的春风,柔和的春风,这样的新政就像柔和的春风温暖人心)这一轮曈曈日象征着什么?(新的未来、新的生活、新的制度、新的明天)新桃中寄托着王安石哪些愿望?(国泰民安、人民幸福安康、安居乐业)同学们,整首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王安石除旧布新、推行新政的思想。
拓展诗人的介绍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利于理解诗人和诗作的风格。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境之时,问:同学们,如果你在旅游途中遇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而苏轼是被这西湖所陶醉了。苏轼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在你们看来很狼狈的事情,他却能随遇而安,坦然面对。他还有更与众不同的地方,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教师简介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政而被贬至杭州做通判这个经历。问:如果你们面对这种情况,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是什么心情呢?苏轼没有因为不受朝廷重用而意志沉沦,没有因为被贬谪而失意悲愤,这是一种多么豪迈豁达的气概啊!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气概,才会写下这首如此豪放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2.拓展类似或相关作品
通过一首诗的学习,带动另一首诗甚至更多诗的学习可以提升古诗教学的魅力,也自然而然地将古诗美文的积累融入其中,这真是一举多得。如学习《春日偶成》,课前复习学过的写春景的诗导入,课尾拓展理解其他写春景的诗,课后召开春色迷人的积累主题活动,真可谓是丰富多彩,让学生享受一场古典文学的盛宴。像这样的主题还有很多,如夏日风情、咏物怀志、踏雪寻梅、明月寄乡思、爱国绝唱、西湖美景、哲理主题等等。
3.拓展运用练习
古诗中有些千古传诵的诗句,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也有着现实意义。如写景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哲理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填空、写话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而提升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当然,拓展是为理解感悟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应该适时、适度、适量,不能因为过度的拓展而冲淡了教学的主题。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不遗余力地重视古诗词教学,多元解读古诗文本,深度建构课堂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白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课,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从而发现古诗的美,欣赏古诗的美,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