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栋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运用。借助新媒体所出现的信息发布平台也犹如雨后春笋,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等。然而,一些新媒体由于记者编辑自身业务能力欠缺或者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导致信息发布问题频出。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阐述了新媒体信息发布要“慎重”。
【关键词】新媒体 信息发布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是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可以通过微信渠道将品牌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订阅号和服务号。其中订阅号主要偏向于为用户传达资讯,功能类似报纸杂志,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或娱乐趣事,适用人群为个人、媒体、企业、政府或其他组织。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进行信息发布、观点输出和在线互动的重要平台。然而,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由于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信息发布不当,导致各类问题时有发生。
一、朋友圈的“晒图”当“新闻”,浪费人力物力
2015年2月23日,笔者所在城市一家企业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发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标题是《惊险!刺激!!诸暨赵家现新景点,让人尖叫连连!!!》。说的是,本地一个景区投资300万元建造了一座索桥,桥离地面落差为150米,为吸引眼球,微信还配发了一张朋友圈的“晒图”,游人在索桥上游玩的场景。微信的最后说:这条索道刚刚建成,你去,你就是朋友中第一个体验的人。这条微信推送后的第二天,至少500人赶去景区“体验”,这下景区方面可慌了神,因为当时索桥还在调试阶段,安全监测也在同步进行。索桥下面还未安装防护网,上来索桥的必经之路是一面临崖的山路,护栏还未完全装好,一旦发生人流拥挤,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范未然,景区方面只得每天花钱请当地村民在山路上管控、劝导。又在桥进出口的护拦上,涂了桐油防止市民攀爬进桥。这些额外的费用和精力都是让那条微信害的。笔者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在运用经济的、行政的、纪律的、法律的等多管齐下的刚性手段下大力整治、强化新媒体管理的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记者应本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在充分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再推送信息,否则有可能导致无法收场的后果。
二、突发新闻未经审核播发,被内部通报
2015年4月21日,笔者所在城市发生一起伤害致死案,一男子在一批发部用刀伤害店主,导致一死一伤。事件发生后,本地几家微信公众平台随即展开新闻大战,纷纷在第一时间抢发这一消息,吸引粉丝。其中由当地两家媒体分别运营的两个微信公众平台先后在当天的18点07分和18点10分进行了推送。就在这短短的3分钟时间,较早推送这条新闻的媒体因为没有经过当地市委宣传部的审核,被通报批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要保证地方媒体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事件信息,并有专门的领导把关,统一协调和把握发布口径,对敏感的话题要采取一些新闻技巧处理。如果未经审核,随意发布相关信息,就不能形成相应的舆论引导力,易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进而引发波及整个地域的公共危机。
三、时政新闻发布不严谨,易犯政治错误
2015年8月7日,笔者所在城市召开工业经济大会,这是时隔10年之后,这座城市再次召开的工业大会,全城瞩目。本地一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工业大会上市委书记讲话内容,由于时间仓促,微信上的内容都是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市委书记讲话稿整理而成,然而,会场上,市委书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和观点,这些重要的观点没有播发,导致政府的声音得不到很好的传达,结果在上级的压力下,这个微信公众平台只能连夜删除这条信息,消除影响。时政新闻的采访领域和对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采访的内容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诱发重大的疏漏或争端,时政新闻应根据真实的记录进行新闻编写。新闻记者絕对不可以对那些不明确的问题妄加猜测,以保证时政新闻的真实性以及精准性。
结语
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大背景下,很多消息起源于新媒体,新媒体上发布的消息正确与否,甚至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新媒体尤其是各传统媒体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记者应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管理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政府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信息发布的监管,从而更好地引领社会舆论。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