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霈霖
【摘要】对于都市报跑“教育口”的记者来说,高校新闻是一块重要的“阵地”。不仅仅是每年“高考季”的招生政策、录取进度、自主招生等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招考信息,校园里的新鲜事儿、“高大上”的高校顶尖科研成果等,都有较高的新闻性。新媒体时代,都市报如何做好高校新闻报道?作为一名跑“教育口”多年的记者,笔者浅谈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高校新闻 新媒体 有温度 科普化
与通常简单划分的民生、时政、社会新闻所不同的是,在高校这块“新闻富矿”里,新闻类别交差重叠——招考信息显然是考生和家长第一时间最想了解的民生服务新闻;大师、名人“空降”校园带来的精彩讲座、有趣互动,也可以轻松占领时政版面的头条;校园里的故事,火爆的相亲大会,甚至含情脉脉的情书大赛,都是不错的社会新闻。这些“综合素质”使得高校新闻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新闻,总是备受都市报青睐,更是“教育口”记者关注的重点。
新媒体时代线上线下要“联动”
根据百度百科,“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在“高校新闻”这个特定的新闻版块内,大学生们是高校新闻的主体,也是校园新闻的有效传播者,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网络社区等等,都是他们喜爱和擅长的领域。想要抓取鲜活的新闻线索做好高校新闻,尤其不能忽略大学生“通讯员”们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能忽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的新闻生产水平。
2014年5月下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次为2014届毕业生打造了5980枚毕业戒指,作为送给毕业生的特别礼物。这个消息在中科大的新浪官方微博发布后,师生、校友第一时间转发、评论,众多纸媒的官方微博和网络大V也进行了转发与评论。一周时间内,仅新浪微博上搜索“毕业戒指”关键词,相关实时微博就超过了13万条。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在进一步深入采访后,进行了充分的报道和积极的评论。“好有爱的学校!”“小小一枚戒指,是母校与学子的专属纽带!”科大毕业戒指新闻的策划与传播,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受到线上线下的无数“点赞”,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联动的一次成功案例。
做“有温度”的校园新闻
一年又一年,校园里一届又一届学生来了又走了,校园里真的没有新鲜事?2013年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园里,一只“学术猫”,毫无压力地“上了头条”,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备受关注。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薛定谔的猫”是量子理论著名的理想实验,而潘建伟院士是中科大研究量子的“大腕”。有一天,一只黄白相间的猫咪迈着淡定的“猫步”走进了中科大的一个会场上,当时,讲台上潘建伟院士正在侃侃而谈,讲述他的量子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这只牛气冲天的“学术猫”就停在了潘院士的脚边。正在为“听不懂”而犯难的记者们眼睛一亮,新闻来了!“难道这只猫打算聊一聊它对量子理论的高见?”因为这其中的机缘巧合,让这只“学术猫”上了很多媒体的头条。
同样有“温度”的校园新闻,还有中科大“樱花大道”上的樱花什么时候开?大学生们会不会再次相约穿上汉服去赏花?合肥工业大学的一群“技术男”,如何自己打造“疯狂的赛车”向他们的青春致敬?还有科学岛上的小机器人们,打算在科技开放周的日子里,为赶到岛上来参观的科技迷们带来哪些精彩表演……校园里一条条“碎片”式新闻的背后,是从独特视角品味出的校园文化精神,带给读者的是“小温暖”和“小感动”,但也足够在新闻的海洋里给读者留下记忆了。
让“高大上”的科技成果贴近生活
高校新闻不只有“小清新”,高校是原创性科研成果的“高产区”,科技新闻在高校新闻中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准确、及时地报道高校发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对于很多文科出身的“教育口”记者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
以中科大为例,在2014年度,如“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研究获新进展”、“中美科学家联手捉住‘量子小妖’”、“实现不同颜色独立光子间量子纠缠”、“服务机器人世界杯夺冠”、“发现石墨烯类膜新特性”等等,均是各个学科的高端原创成果。在这些新闻报道中,记者首先要做到的是准确体现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其次,在与采访对象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针对都市报的受众群体特质,可以考虑侧重于报道这些“高大上”成果的意义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在报道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动漫作品、图表等不同的表达形式,努力做到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毕竟,再“高大上”的成果,如果让人读起来感觉像在看“天书”,也会缺乏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招考信息及时、准确、全面
在每一年的“高考季”,高校的各种招考信息,备受千千万万的考生和家长关注,尤其是随着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招生选拔机制的不断完善,教育记者要做到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把各种招考“新政”传递给读者。
在动辄成千上万字的《实施方案》里,哪些是重点?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考生应该如何应对?“新政”预示着哪些改革方向?“准考生”们又该提前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想要在报道中准确、全面回答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这些问题,需要教育记者做足“功课”,对“新政”出台背景有全方位的把握,吃透“新政”,梳理出清晰的逻辑板块。在此基础上,要跟上都市报的出版周期,快节奏、高效率地呈现大篇幅的报道。这对“教育口”记者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记者是一支“生力军”
在大学校园里,还有一支新闻采写的“生力军”,他们就是正在从事或者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大学生记者们,包括校报的学生记者、新闻专业的学生等等。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口”记者在各所高校的“小通讯员”。
大学生记者们生活、学习在校园中,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更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其中,可供捕捉和选择的“新闻点”很多。不过,特别是在以“学年度”为计时单位的校园里,许多的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学习安排,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显著特点。比如,每年五六月是伤感的“毕业季”,接下来是忙碌的“招生季”,同时高年级学生开始“实习季”,8月底9月初是新生入学,紧接着就是温馨的教师节……如果每年的相关新闻仅仅报道活动本身,就会毫无新意。“教育口”记者们要做的就是指导自己的“小通讯员”们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甚至能变“旧闻”为新闻,让这些似曾相識的报道因为注入了新鲜活力,读起来新鲜又有趣。
此外,大学生记者们往往还具有“教育口”记者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在与他们专业相关的采访报道中,有时反而会当上“小老师”。“教育口”记者可不要放过难得的学习机会,多与“小通讯员”们沟通,努力拓展自己的新闻报道深度、广度。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