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画讲透视 难点巧突破

2015-09-10 07:22:44姚晓丹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沙画栏杆景物

姚晓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离得近的物体高大、宽阔;离得远的物体低矮、窄小,这种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现象的变化原理,能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分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了解概念

为了避免概念化知识的枯燥讲解,教师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作用。

透视现象。首先请学生观察哪一张给人的空间感最强烈。学生们会没有争议地指出,并能清晰地阐述出自己的理由。教师从学生的语言中归纳出其定义。

消失点。在对比时有的学生会说到:“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到了一个点上,看上去空间感很强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消失点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变化。

视平线。引导学生关注消失点的这条水平线,有的学生能够说出这条线是地平线,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条线叫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是重合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教师可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视平线。并通过教师由站姿改为蹲姿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消失线。在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消失线的规律。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这四条线叫消失线。

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中“天空”和“地面”的变化,进而引出树的透视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树的变化有: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至此总结出透视规律。再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了解横梁和桥面的变化与树的变化是一样的,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新型媒材,创新表现

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沙画演示如何在绘画作品中运用透视现象,解决学生创作时会出现的问题。

视平线。首先定出视平线。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画低一点。

消失点。如果想表现的画面左右两边都很美,消失点就可以定在视平线的中间。

消失线。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左右两边的三角形里是树,上面是树冠,下面是树根。

画树。第一棵树离我们最近,看得最清楚,所以要把它画得最生动、具体。画第二棵树时,要离第一棵远一点,拉开距离,体现出近疏远密。第三棵离得稍近一点,同时树干也要变细一点,同样,树冠要顶到这条消失线。第四棵再近一点,由于远处的景物进入视网膜的图像小,所以看起来模糊不清。

画栏杆。演示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把景物画歪的问题。在画面的另一侧,教师画一些歪的,好像要倒了一样的栏杆。学生发现问题后,通过图片分析出解决的办法,景物要与纸边平行,并演示局部修改的办法,重新添画栏杆。

画环境。把栏杆的这边想象成湖泊,运用透视现象画上几只小船。把后面想象成连绵起伏的群山,再加上太阳和云,一幅运用透视现象表现的风景画就完成了。

沙画课堂,相机采“景”

在本课,巡视指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沙画是瞬间艺术,可变性很强,教师要及时引导,肯定优点,让学生适当调整。在创作时,教师用相机记录下学生的作品,固化作品。完成速度快的同学可反复创作,体现分层教学。

五年级的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消失点、视平线的概念,在表现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景物歪。学生容易把道路旁的景物画歪,树好像要倒了一样。

速度慢。传统的绘画工具呈现速度较慢,学生会不自觉地关注局部细节,创作时间较长。

沙画易于修改,降低了学生造型表现的难度;呈现速度快,增强了学生创作实践的情趣性,为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学校绘画教学形成了运用已知经验,建构新知体系;联系学生生活,理解抽象概念;利用新型沙画媒材,激发学生情趣的教学特色。

编辑 汪倩

猜你喜欢
沙画栏杆景物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跨过童年的栏杆
“沙画仙子”何素丹
贺春丽沙画作品
写写冬天的景物
高速公路手动栏杆智能化改进方案设计
浅谈沙画在中国的现状
天工(2018年4期)2018-05-14 17:02:30
高速公路自动栏杆机技改方案探析
景物描写要准确
读写算(中)(2016年9期)2016-02-27 08: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