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龑鹏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西部县区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在逐年加大。高中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教育的核心——人的发展是否真正改善的确很难下结论。西部各县共同的教育异现象表现得比较普遍。
一、优质生源过于集中
几乎每一个县城只有一所响当当的优质高中。每年高考不乏个别考生被清华、北大名校录取。甚至二本上线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说高考成绩的确令人叹服。与大城市的高考情况相比较毫不逊色。但仔细研究高考录取榜就会发现,被当下就业良好的学校录取的人数比较少,而大部分被冷门专业难就业的学校录取。特别是被省内三流的高校录取,这就给将来的就业留下了隐患。
二、应试教育走向极端
从作息时间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教育的艰辛。早上六点半到校,中午十二点放学,下午两点到校,晚上十一点放学。学生除了可怜的课间休息时间,每天能有多长时间休息?个别老师违反规定,讽刺、体罚学生,当然,高压的教育往往也会有较好的回报。长时间的题海战术往往在高考中会获得相应踩线的分数。部分踏实奋战的学生会获利,在高考中踩二本线而上大学。教师高兴,家长满意,但问题随之而来,高考致贫。
三、毕业后的困惑
踏入高校的主力军主要是省内外的一些冷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和非名校的原因,这部分农村学生很难在大城市就业,百分之九十要回本县就业。但西部的县城由于产业发展很弱,就业岗位太少,本地政府每年只能提供两三百个正式编制的岗位。相比每年几千人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大部分毕业生只能远赴大城市打工或回乡就业。而高校毕业生并没有掌握一技之长,打工往往不尽如人意。上大学的学费也未上高中或上高职的学生,通过多年锻炼和自我身份的认识及在高职院校掌握的手艺,反而通过掌握的技术容易就业,获得相应收入。相比较而言,高中高压的教育下,师生双方身心的巨大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回报。一些教师高压的管理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创造力,而教师极大的劳累,没有在学生以后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反而是学生融入社会的障碍,实例摆在眼前,不容我们回避。
四、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行政干预高考。诚然,我们相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较低,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二十一世纪,这种状况已不复存在。现代教育应该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劳动者和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高中教育应该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不是应试教育。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让喜欢学习的学生在高中获得充分培养,大部分学生都各有爱好,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进行实践学习,进入各类高职院校,才是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尽管父母、社会都期望子女将来是大学生的这种思想很难改变,但行政部门更应大力倡导教育向个性化发展,才是农村教育的根本出路。培养高技能的劳动者,让其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获得较好的收入和大家认可的社会地位,从而促使我国成为制造强国。
西部农村高中的发展有诸多不利之处。如何改变这一弊端呢?这不仅是主管部门的工作,更是广大父母应认识到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行业得到广泛拓展。传统的铁饭碗行业就业人数已接近饱和,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第三产业工作。近年来,国家社保政策进行了巨大调整,广大父母应该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就业形势的巨大变化,上大学只是人生的一种教育方式,而将来能否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一定受大学教育左右。
让社会大众去掉“上大学就是吃皇粮,学而优则仕”的干扰,将有效改变农村高中现阶段的教育现状。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从事服务行业同样可以得到体面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过上幸福生活。当然政府更应倡导全社会,引导教师、家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明白行行出状元的哲理。只要对某一职业感兴趣,就会取得相应成绩,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教师更应了解吃透政府的就业指导精神和方针,积极引导农村学生向农村农业方面就业。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主题,目的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向西部农村发展,而电商的强力发展,有效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大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发展。引导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主力军几乎是高校毕业回乡创业的毕业生。广大的农村天地必将使他们的专业得到充分体现。大力创业的农村毕业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带动整个农村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通过对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观摩发现,西部农村高中教育匮乏并不在硬件投资方面,当然硬件的投入和教师的经济收入还是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但西部农村高中教育的最大瓶颈是制度的设计不合理,若任某些弊端不合理地扩大发展,不长远考虑本地区教育的良性发展,只是短期功利性的索求。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说,我们的教育走得太快,应该慢下来寻找到教育的灵魂,农村教育更应如此。笔者希望西部农村的教育真正能够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