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美

2015-09-10 07:22刘白云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湘潭长沙山水

刘白云

余邑湘潭,秦时分郡,梁时列国,唐时迁县治于洛口。山河殊壮,通衢六省;人文多美,翘楚九州。唐以后,疆域虽屡有变迁,影响却经久不衰,于近代尤甚。“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天下看湖南,湖南重湘潭。”先贤王闿运亦言县邑“自前明移治以来,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艤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市,天下第一壮县也。”美哉,湘潭,壮哉,湘潭。然余以为余邑湘潭能当天下之壮者,不独工商发达,而且人物奇美。何谓人物奇美?有足以影响世界,改变历史之人物也。能出奇人物者,其域必有奇山水,奇文化。故曰余邑湘潭之真美者在山水、在文化、在人物。

湘潭之美在山水。古今言山之美者必曰高、雄、险、峻,言水之美者必曰长、阔、碧、秀。珠峰高、泰山雄、黄山险、嵩山峻,长江长、黄河阔、洞庭碧、西湖秀,故为天下名山水。又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显眼之山水,一着灵怪,便驰名遐迩。自然之外,又添人文之趣。余邑湘潭之山水也,二者兼而得之者不下百数,远播者亦有十数处。韶山雄、昌山壮,昭山秀、隐山奇,雨湖渺、碧潭清,皆千秋之胜景也。虞舜南巡奏韶乐,百鸟和而凤来仪;武夷隐居开绝学,绍颐颢而启朱张。江山胜迹,百尺山,万顷水,八州之乱何足道哉;茅舍风光,休懊恼,且开怀,十万军中自有雄者。亦万载之人文也。山合人而仙,水合人而氽。余以为山水之真美者在难越、在可畏。难越之山而人越之,山为人用也,可畏之水而人亲之,水为人活也。越之而成仙,畏之而为人。不可越之山,不可亲之水,观瞻之外,反摄心魄,徒有名也。余邑湘潭也,地属丘陵,山水清秀。其山也,高矮适中,宜耕宜作;其水也,舒缓有节,宜滋宜渡。门敞而山拥,窗开而水簇。旧时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在山外耕种,女子在家内操持。中午休息之时,童稚依山呼喊耕者归来。童稚弱而力不足越山,欲呼之,必目及山外,声达林表,久而久之,童稚肺活量高涨,嗓门洪亮,目光亦能洞穿山石。又邑多水,湘江开阔,涓江舒缓,涟江清澈,曲折迂回,随遇而安,或低洼而成湖,或积水而为坝,润养土地,生发万物。采莲洲上,垂钓滩头,日出而鹭鸶飞舞,月挂而波光潋滟。潜移默化,山之精水之华聚于一身,雄浑其魂,柔增其智,故余邑之人也,有山之灵魂水之智慧,粗犷不如北人而沉静过之,文弱不如南人而雄武过之。敢干事,善干事,敢担事,能成事,高山不能挡其前路,恶水不能障其慧心,虽千难万难,亦一往无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不发声则已,发声则天地变色。“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不干事则已,干事则乾坤重整。地灵人杰,一方水土,一方人才。余邑之山水乃真山水也,故曰余邑湘潭之美在山水。

湘潭之美在文化。余邑湘潭,地属荆楚,唐以前称为蛮邦。乡人以渔种为生机,文缛或不足以达远,但淳朴则远胜中原。至宋周敦颐布道于此,胡安国宏道于此,中原理学与荆楚文化合流,主张修身养性,倡导经世致用,遂成别派,因其地在余邑湘潭,故号为潭学,亦称湖湘学派。至清曾左彭胡崛起于兵间,始大张于天下,为一时之显学也。潭学汪洋,无际无涯,然究其精要而言者则大致四字:孝忠蛮辣。孝者,德之本也。古今治国,以孝为首要,无孝则无忠,无忠则无秩序,无秩序则天下乱矣。余邑风俗,不孝父母者,生不能被族人认可,死不能入祠堂。旧时家居,门堂必刻“耕读为本,忠孝为家”之对联,以资教化后辈,醇正家风。余邑之孝也,始于虞舜,接踵于老莱子,继之于陈孝子等,代代相传,世世相因,至今犹然。余邑也,无忤逆之辈,有孝顺之人。上古之邦亦不过如是,诚天下之孝邦也。忠者,德之正也。古今用人,皆以忠为首要,不忠则不足以任事。忠有一人之忠,有数人之忠,有尽人之忠。余邑之忠也,尽人之忠也。时穷节乃现,每当天地变易之时,余邑之忠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元以前无纪,元末明初,余邑十万户变四千六百五十三户,后洪武帝从江西等地移民至境,历二百余年始复,至清初又跌至三千一百九十六户。何以至此,盖余邑之人不忍为亡国之奴,奋而抗之,忠而死之也。试问天下之广,地域之多,有何邑有余邑之忠、之烈也,无矣。亡秦必楚,实乃余邑之楚也。蛮乃不达目的不罢休之执者坚毅也。余邑多山,不翻山则无出路,不开山则无活路。翻山多险,开山多艰。险不足阻邑人向往光明世界之雄心,艰不足以阻邑人改天换地之决心。故潭学从隐山而走向岳麓,从岳麓而走向泰山,从泰山而走向神州;毛泽东从韶山而走向延安,从延安而走向北京,从北京而走向世界也。辣乃愈刺激愈挑战愈奋发愈有为之意也。余邑多水,非辣不足以御之,故县境多种椒。以期去湿开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也。久而习之,邑人便有辣椒性格,进而演绎为辣椒文化。办事干脆,说话火辣,愈挫愈勇,不到南墙不止步,头破血流亦不惜。此种性格,以之治学,则学必浩,以之为事,则事必成,以之治军,则军必雄,以之御敌,则敌必败。湘学从此走出,湘军从此走出,新中国从此走出,岂偶然哉,非偶然也。一域水土,一域文化,固然。一域文化,惠及四方,影响千载,则罕矣。余邑之文化乃真文化也,故曰余邑湘潭之美在文化。

湘潭之美在人物。余邑湘潭不独山美水美文化美,人物亦特美也。何以见之。余邑人物有潘安之貌,非也;余邑人物有太白之才,亦非也。潘安之貌,外表也,太白之才,逸才也。余邑之人皆以为边际末流,不为青眼视之。余邑之人也,心怀天下,皆以担当道义,整顿乾坤为己任。国家无事、天下太平则在家耕读,悠然林泉;国家有事、天下动乱则抛家别舍,慷慨赴义。大人物如是,小人物亦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保正道而不偏移,余邑之人出手就有两次。曰诛董卓、靖洪杨、建新中国也。东汉末年,董卓擅权害民,天下人共诛之,而最先来者就是余邑之人。《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载:“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以举兵……进兵讨卓。”唐人吕温《题阳人城》亦诗云:“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明确纪录长沙太守孙坚率子弟兵起兵讨伐汉贼董卓之事。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长沙郡治设湘县,汉时长沙郡辖十三县,其九为湘南县,县治设石潭。湘县、湘南县乃余邑湘潭县之前身也,辖今湘潭、湘乡及长沙大部。秦汉时,长沙郡尚未开化,山水阻绝,道路崎岖,募兵不易,当就近招之,长沙子弟兵亦即湘潭子弟兵也。故“长沙子弟最先来”即“湘潭子弟最先来”也。三国英雄殊多,诛董卓端赖湘潭子弟,岂不令人叹哉。此余邑湘潭第一次匡中华于正道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州大地乌天黑暗,风雨飘摇。列强瓜分豆剖,人民水深火热。云蔽日昏,树遮路渺。余邑毛泽东慨然以布衣之身担当天下之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上下求索。坚信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驱日寇,伏蒋帮,二万五千里何足惧哉;傲美帝,羞苏俄,原子弹亦纸老虎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狮吼龙吟,别开华夏新局面。此非余邑湘潭第二次匡中华于正道乎?湘潭一邑,中华一国,一邑何其小,一国何其大,以一邑之小而匡一国之大,一而再,再而三,湘潭人物岂不异乎。余邑湘潭人物乃真人物也,故曰湘潭之美在人物。

山水美,文化美,人物美。一域之地,有一美即不易,三美兼而有之者,鲜矣。余邑湘潭,三美兼有,难能也。故曰湘潭美。

猜你喜欢
湘潭长沙山水
长沙之旅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我眼中的长沙
《山水》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湘潭高新区两大特色产业园跻身“湖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