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馨蕾 俞悦 王小文 王卉怡 许文娟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基于语言服务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国内有代表性的211工程大学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出口”规格及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状况,从学生视角,对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语言服务产业 英语专业人才 本科生培养方案
引言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发现,目前一些专家学者主要把目光集中到全球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这个产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上。许多国内科研机构已经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诉求,比如说专业的特指性,具体到某一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不是浅尝辄止。同样,今天国内的众多211 院校,也在不断顺应时代诉求,构建更合理的英语人才培养方略。许多学术作品固然精彩纷呈,但都没能做到从本科在校大学生的“第一人称”角度思考和认识有关的问题,加以综合考量。目前,在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下,英语人才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准确定位及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做怎样与时俱进的调整,既不膨胀又不断裂,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有效运转。因此,把英语人才放在语言服务产业视阈下加以研究,有着现实意义。
一、语言服务产业现状及发展态势浅析
(一)定义
语言服务产业指的是由提供语言服务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构成的产业生态链。其中包括语言知识服务、语言技术服务、语言工具服务、语言使用服务、语言康复服务与语言教育服务等(前瞻百科,2014)。
(二)发展状况与前景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翻译记忆技术与机器翻译的发展,使机器翻译成为发展的新领域。其他一些与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服务还有掌上翻译器、网络在线翻译、语言文字编辑软件、多语言服务智能系统、语言播放器、文字阅读器、字词卡片等(前瞻百科,2014)。此外,全球化增加了各国交往的频率与深度,为语言教育尤其是第二外语的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缺乏立法保障,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与评估体质,行业发展不平衡,整体缺乏竞争力(郭晓勇,2010)。
语言服务业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多语信息咨询四大业务领域。在我国,语言服务业的行业地位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首次得到官方认可。从2012年起,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年度《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这是中国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走出去”战略的功能载体及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服务业已经得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成为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是国际生产体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导力量,也是语言服务业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以中国为例,外资企业占中国语言服务业务总量的21.5%,居各类客户群落之首(中国译协等,2012:27)。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2011年底,累计实际吸引外资11643.92亿美元,其中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的的“市场寻求型”投资占较大比重。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我国逐渐成为对外投资大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4247.81 亿美元,对外承包合同金额8212.47亿美元。在文化交流方面,仅2011年一年,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影视节目的进出口总额就达到76.7亿美元。近年来,我国还主办了包括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在内的一系列大型经贸、文化和体育活动。毫无疑问,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文化、经贸交流所产生的语言服务需求是推动我国语言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语言服务企业37197家,从业人员119万人(其中译员64万人);2011年创造产值1576亿元,年增幅预计可达15% (中国译协等, 2012:7-10)。这表明我国语言服务产业面临巨大的机遇。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语言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口笔译服务和本地化服务为主的语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2)为语言服务提供支撑的语言技术研发日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3)翻译学科的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成为趋势。
(4)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影响不断扩大,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5)语言服务行业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在国际语言服务行业的影响逐步扩大。
2.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语言服务业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行业地位不明确,缺乏政策扶持。
《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了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然而,语言服务业却未包括其中。由于行业地位不明确,语言服务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很少惠及语言服务企业,导致语言服务企业成本高、负担重,再生产和技术投入少,难以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前瞻百科,2014)。
(2)准入门槛低,缺乏立法保障。
与法律、医疗、会计、建筑等行业类似,语言服务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入机制来确保语言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但现行的法律法规既没有对语言服务企业设定准入条件,又没有对语言服务从业人员设定刚性的入职入岗条件。
从全球来看,全球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 “未来时代的语言服务需求”、“未来的语言服务组织形式 ”、“语言服务产业的未来形态”三个部分;语言服务的组织结构趋向虚拟,众包协作将更加主流;语言服务跃上云端,服务链条扁平精尖等将成为语言服务的主流。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行业,语言服务产业不但是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大范围劳动分工的结果,而且日益成为国家、民族间文化和社会联系的纽带。跨越语言障碍、回归同一世界,正是语言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国内对比分析:国内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我们对国内211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做了如下三点对比分析。
(一)专业基础
专业课程应更丰富多彩。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写作课程,明确分为英语叙事文写作、英语说明文写作、英语议论文写作、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各占学分。在语言学方面,划分为文体学、语言习得、话语分析、英语史课程等,并且,某些专业课程课时非常充分。例如北京大学的英语口语开设4个学期,中国海洋大学的语言学概论大约40个学时,语法课的开设时间更长,这有利于学生基础的夯实。
中文素养同样应该加以重视。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了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经典导读、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等课程,我系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了大学语文。其实,英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有密切联系的,中文水平的高低对翻译的好坏是有一定影响的。
如果一些文学类课程很详尽,学生选择的空间比较大。例如北外在英国文学这部分,有现代成长小说选读,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圣经》的文学阐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中的爱情,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城市与文学,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等等。
很多关于西方历史、社会文化等这类课程更细化,例如我系设置的西方文明史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课程,而在北京大学则细化为西方思想与近代中国,西方宗教思想,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战后美国史,等等。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解其历史背景,才能深入了解这门语言及其背后的思维模式。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涉猎范围更广,且课程学分设置更加细化。例如北京大学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共12个学分,其中包括:
A.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和F类相加至少4学分;
B.社会科学类:至少2学分;
C.哲学与心理学类:至少2学分;
D.历史学类:至少2学分;
E.语言、文学与艺术类:至少2学分,其中至少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F.社会可持续发展类:和A类相加至少4学分。
通过这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比较,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大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江南大学在短学期的时候开展英文辩论比赛,上海外国语大学把英语辩论、英语演讲设置为课程,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加系统的平台,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才能。
(三)专业特色方向
很多高校专门设置了翻译专业,或MTI, 或小语种,或商务英语等,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做正确的选择。而且,英语专业是涉外专业,例如北外增加了社会与文化研究板块(新闻阅读与媒介素养,媒体创意与思维陷阱,社会学与现代社会),国际政治和经济板块(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导论,欧洲一体化),人际交流和社交礼仪等重要部分。通过交叉学科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三、国外对比分析:中、日、韩、德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日
作为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地域、语言及文化背景都与我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在高校英语专业改革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借鉴的首选。
2003年日本颁布的“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中,确定了日本大学英语教育目的以教养论和实用论为理论基础,引入了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普通英语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大学英语,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专门用途英语,即英语专业,则细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类,比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所掌握的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在日本,大学阶段一般是先学习普通英语,到了研究生阶段再开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和我国英语专业的设置相比,日本的教育目的和目标设置更具体、细致,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际情况,更具有倾向性和针对性,值得我们借鉴。
由于教学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选取在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日本东京大学进行研究。他们从2006年开始施行英语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上。他们的英语课程主要包括:英语1、英语2、国际文化交流课程等。其中,英语1平均为每班110人左右,上课主要内容是听力和阅读,并根据听力和阅读内容进行写作。英语2分reading和presentation,其中p还可以分为presentation/oral,presentation/writing两类,均采用小班化教学,人数从15到40人不等。而我国大多数大学则将综合英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重点,所占学分比值相对偏高。
中日两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围绕其教学目标而设置,日本高校所设置的每一门课更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即便是写作或阅读,也都是紧紧围绕提高口语能力打基础。中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还是以精读为主,理论课较多,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增加专业知识,在听说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中韩
在研究同为亚洲发达国家韩国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时,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
一是中韩两国的英语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均在以往重视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上,韩国的门类丰富,中国还有待针对学生的需要全面开设选修课。
二是中韩两国英语专业教育在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方面,网络及多媒体设施都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韩国的网络及多媒体设施相对发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
三是中韩两国英语专业教育在教学对象方面,中国的英语专业教学对象多,某些课程会分大班授课,韩国均为小班授课,这是由两国的国情决定的。目前,为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我国高校也尽量保证全部小班授课。
(三)中德
再放眼欧洲大陆,我们发现德国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也值得我们借鉴。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大学英语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德国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从课程设置到管理模式,从教学方法到评价体系,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多元化、立体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已成为教学的主导。
德国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首先是“专”,然后是“宽”。其“专”就体现在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专业方向的学习。德国大学英语专业大体上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和教育学三大块,即三个方向。学生在大学注册时就要确定自己的方向,经过两周的试听后最后决定,专业方向一旦确定,就不可自行更改。整个学习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是提高阶段,中期考试后才进入第三阶段的课程学习;第三阶段的课程实际上大都是围绕着硕士资格考试或国家考试进行的。
德国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宽”,一是指“宽泛”,主要体现在其选修课和辅修课都与英语语言知识及该方向的专业知识有关,不仅强调语言学习的深度,而且注重其宽泛性和对学生综合实用能力的培养。“宽”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宽松”,即人文管理模式营造的宽松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行对整个学习过程统筹计划。学生不仅在选课上有充分的自主权,而且在注册课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上课的时间和课程次序。
因而,其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兴趣为本的,使学生知识面得以拓展,从多角度使其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相对比,我国的课程则显得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课程设置庞杂,较功利化,人才培养的时效性相对较低。
四、语言服务产业视阈下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分析
通过分析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揭示了两者脱节的现状,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江南大学近四年英语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英语专业就业难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两点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近年来,语言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往往忽视这一点,仍沿用传统教学内容,且课程宽泛无重点。我们结合江南大学近四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1.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现有大学专业英语课程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很大调整,大学专业英语大多以培养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相结合的人才,以及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为主(俞燕,2011)。课程的涉及面很宽泛但没有重点,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2.与语言服务行业的衔接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与强大的师资力量,大部分大学都未能设立专门与语言服务行业衔接的课程。有些大学即使设立了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也仅只有半个学年,课程短,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整体来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与语言服务产业有很好的链接。
(二)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分析
根据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英语专业再次被列为黄牌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搜狐教育留学新闻,2015)。
图1 2015年度红黄绿牌专业
英语专业就业难问题已是社会公认。此外通过对江南大学近4年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可得出以下结论:
1.80%以上的同学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并无联系。
2.90%的同学认为在工作之初感到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不扎实。
3.95%以上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从事笔译、口译、英文编辑类的同学寥寥无几。
(三)对策分析
首先,将课程设置细分,为大三、大四学生提供某一科类的深入培养。例如计算机辅助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等,而不是泛泛地要求学生修各类学科,以修满学分为目的。现有的课程学习容易造成学生学无所成,什么都听说过却什么都做不好。细分的课程可以保证学生专注自己的兴趣,在这方面深入研究。既有利于将来考研,又可以在就业竞争中有一技之长。
其次,抓紧大一、大二同学的英语基础训练。前期大学课程设置松散,听说读写等课程力度欠缺,很多同学基础不牢固,在大三、大四更专业的学习中倍感吃力。因此,应该加大对前期基础英语的培养力度。
最后,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将英语与其他学科如医学、法学等结合起来。英语毕竟只是一种语言,其专业性较弱。社会上所需的纯粹英语教学、研究等人才已趋于饱和。英语只有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才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可以参加其他专业的培养。
五、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翻译、文员、教师、公务员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在与英语专业没有连接点的私人企业工作,其中30%的毕业生选择在教育机构或者学校做教师,现如今教师的考核标准越来越严苛,对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来说,从事教育行业的阻力也是相当之大。与其说英语是一门专业,实际上英语更像是一个工具,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对外的发展趋势而言,英语作为最广泛的交流工具,使得人人开始学说英语、会说英语,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招聘一位专门从事翻译之类工作的员工原因。与此同时,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甚至比某些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功底更扎实,多重压力使得英语专业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问卷中分析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劣势。
图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劣势
75%以上的毕业生都认为掌握除了英语以外其他领域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四年,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除英语外几乎没接触过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他们将自己仅仅局限在学习英语的任务里,很少会主动了解一些金融、会计、法律、外贸等领域的知识,所以,尽管某些学生的专业知识很扎实,但对其他方面了解甚少,在这个急需“通才”的社会里,“专才”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被调查者表示,大学期间制定明确的目标尤为关键,对于二专、二外及考取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证、营养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相关证书,在就业时还是会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证书泛滥的社会里,很多企业直接以是否具备某些证书为选拔门槛,四年内没有规划好时间考取相关证书,对于就业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与此同时,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相对偏薄弱,课堂上的知识注重理论性,容易导致学生成为理想主义者,缺乏务实精神,进而成为只会说空话的纸老虎。从问卷中反映,毕业两年的英语本科毕业生年薪在4到10万不等,也就是说,他们的月薪在3300到8300元。而薪资较低的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语能力相对薄弱或者从事的工作根本很少运用到英语。而薪资较高毕业生普遍拥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于西方国家有较透彻的了解。归结起来,大学四年丰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其他专业的知识,考取相关证书是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铺路石。
结语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空间的融合,全球语言服务产业的改变已然到来,变革还在继续。那么,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英语专业学习提高到语言服务产业的视阈下,仔细研究其现状,以求获得积极的现实意义,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增进共识,扩大交流,乃至达到学而能用、用之可行的目的,这也就为这门学科未来的人才培养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调查研究,许多英语专业的设置太过于狭隘,忘记了语言是一个文化背景和政体框架下的产物。
现在,需要搭建一个桥梁,连接起学校和社会,使双方可以了解到彼此的关切,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在这个桥梁上,大学可以看到社会的“橄榄枝”是什么样的,而社会也可以“先知”大学课程的设置是否具有实用性,从而减少从学到用的弯路。
语言服务产业视阈下的211工程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传英.语言服务业发展与启示[J].中国翻译,2014,02:78-82.
[2]于洋.全球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报告[R]. 中国翻译研究中心,2014.
[3]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R].中国翻译协会,2010.
[4]杨晓华. 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构架与研究:以中国语言服务产业为例[J]. 上海翻译,2011:7-12.
[5]王俊菊.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J].现代外语,2015,38(1):121-130.
[6]麦克斯研究所.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N].光明日报,2015.
[7]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4-2018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2015.
[8]陈连丰.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2014.
[9]陈鹏.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语言学文学应用,2012,03:16-24.
[10]郝红梅.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9.
[12]HOWARD, GERALD. Triumph of the English Major [N]. New York Times, 2013, 09.
[13]Stein-Smith,Kathleen.Languages and language services in Europe [J]. Multilingual,2014:26-28.
本文为2015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