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从课堂教学中吸取经验,通过长期磨合和探索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且行且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一课多磨 教学创新
“一课多磨”是新课改对初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教师从日常开展的每一堂课中都能够吸取经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将改革与创新建立在经验积累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是很多教师为之困惑的课题[1-2]。教师是课堂的构建者,也是有效教学的组织者,然而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以往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难以通过总结经验实现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讨论课堂教学应关注的重点,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课堂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重点
1.教学目标是否“因材而宜”
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灯塔”一般,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发挥着“定向”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与“核心”,目标是否因材而异是教师需要反思的首要因素,也是为以后教学改革提供参照物的重要标杆。所有目标设定都应该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时,教师应时刻以目标为衡量标准,不断调整预期实现目标与实际实现目标两者之间的差距,引领化学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稳定前行。目标如果设计得有效而合理,就会让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更容易达到平衡,学生学起来会变得十分明确和轻松。
2.教学方法是否“因人而异”
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有的缺乏良好习惯;有的学习却非常主动;有的基础差、底子薄;有的听课不认真,做题却很轻松,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教师忽略这些事实仅面向部分学生选择一种教学方法,就会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发生倾斜,最终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直接体现就在于教学方法“因人而异”。一是兼顾全体,面向全体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己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让课堂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双边”行为;三是融入多种教学形式,为传统教学注入现代化的新鲜因子,通过丰富而形象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二、借鉴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课堂教学应当“一课多磨”,教师应且行且思,借鉴以往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现以苏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第11课“化学变化与能量”教学设计为例,对上节提到的两个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具体实践。
1.目标设定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2)物质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3)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形式。
(4)能够说出提高燃料燃烧率的一到两个方法。
2.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导入]“同学们仔细观察镁条燃烧试验,能不能说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是以怎样方式出现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出化学能与光能、热能之间的转化)
[提出问题]“那么能量转化为什么会发生在化学反应中?”
[多媒体进行图像展示]学生一边对图像进行观察(同时学会识图),一边思考、交流和讨论。有的同学得出“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那与之相应的能量变化也不相同”的结论,在给予肯定之后提出本课重点:“研究伴随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学生独立实验]①盐酸与镁条反应;②试管中放入氯化铵与氢氧化钡两种晶体混合进行搅拌。
提出问题]什么叫放热反应?什么叫吸热反应?两种反应分别应用怎样的化学用语进行表示?
[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体验反应热的大小受反生成物和反应物状态影响,认识到物质状态一定要在热化学方程式中标明;学生掌握热值与计量数两者的关系。
[讲解]在化学反应中,从旧分子到新分子的过程,是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从而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的过程,化学键的断开与形成就是能量吸收与释放的过程,学生在对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进行判断时可以将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中断与形成,即能量的吸收与释放作为标准。
[练习]学生通过一些数据计算判断化学方程属于哪一种。
[多媒体展示巩固新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和反应物总能量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知识延伸]日常生活中氢气可当成燃料来用,同学们还知道其他常用于燃料的物质吗?天然气比煤炭的好处体现在哪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对燃料进行应用?
3.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教学目标的设置,二是教学过程的优化。其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从“物质”角度对化学变化进行了诠释,体现了“化学变化与能量”的核心概念,满足了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而教学过程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问题、实验和互动作为教学主要手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演变应是一个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从以往教学实践中吸取经验,边实践、变反思,才能获得教学改革的客观依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治华.基于任务型教学的“一课多磨”——对7A Unit3 Integrated skills的设计与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14,(5):72-74.
[2]朱学林.一课多磨且行且思——一次初中化学磨课引发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