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子的新闻和编辑活动

2015-09-10 12:37顾桥孜
新闻世界 2015年10期

顾桥孜

【摘要】邵力子作为民国时期一位著名报人,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肯定。本文梳理了他的新闻生涯,对其在新闻活动关注的焦点、新闻业务的特色做了介绍。

【关键词】邵力子《觉悟》副刊编辑活动

作为报人的邵力子

邵力子,原名闻泰,字仲辉,1882年生于浙江绍兴陶堰乡劭家溇。1903年21岁时中举人。1905年到上海震旦公学求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后转南洋公学肄业。1907年邵力子和于右任等募款两千元,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神州日报》,当时这张报纸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并得到了张謇、马相伯、章太炎等人的支持,这是他新闻岁月的开始。此后直到1925年近20年时间里,除了1910年因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遭清政府陕西当局通缉流亡日本3年外,有十几年时间都专任或兼任报社职务,是一个地道的职业报人。

《神州日报》后来因为遭遇火灾,被迫停刊。1912年邵力子与于右任又创立《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同时兼任《民生报》记者,正式走上职业报人的生涯。期间正值袁世凯窃取民主革命成果,公开破坏共和政体,图谋复辟称帝,反革命势焰甚嚣尘上时期。邵力子在两报发表了大量反对袁世凯、鼓吹革命的文章,遭到袁世凯当局忌恨,1915年《民立报》被封,旋即停办。邵力子矢志不渝,1916年又与陈其美、叶楚伧等人创办了《生活日报》,即后来一度蜚声民国报界的《民国日报》的前身。《民国日报》以拥护共和,发扬民治,唤起国民奋斗精神为宗旨,积极参加护法运动和随后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邵力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期间,邵力子在《民国日报》创办了《觉悟》副刊,提倡新文学、主张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反对封建旧制度,反对吃人礼教等,受到广大知识青年的热烈欢迎。

从1916年《民国日报》创刊直到1925年去广州参加国民革命运动,邵力子主持该报笔政长达10年,其中光主持《觉悟》副刊的时间就达6年。这期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觉悟》副刊上,在介绍革命理论,推进新文化运动方面开了风气之先,《觉悟》副刊成为进步知识青年的精神家园和同封建落后旧礼教斗争的阵地,吸引了一大批新青年围绕在自己周围。在邵力子的主持下,《觉悟》副刊风行一时,与北京《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的《学灯》一起,被誉为全国报纸的四大副刊。

除了主持《觉悟》的日常编务工作外,邵力子还经常亲自撰文,揭露時弊,宣传新文化运动。他的文章短小精悍、字字玑珠、批评尖锐、寓意深远,像一把把利刃投向罪恶的旧制度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邵力子在《觉悟》副刊的战斗历程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国内政局混乱、割据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对外则丧权辱国。这就是《觉悟》副刊创办时的社会背景。他写了大量时评,对北洋军阀政府各派系对内无视约法,相互混战,镇压革命运动,对外出卖国权,丧权辱国的暴虐统治和卖国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1917年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出任政务总理。邵力子及早就认清了段祺瑞的真面目,面对国人对段祺瑞存在的幻想,发表了《不当望民贼之觉悟》、《勿望卖国者以和平》,怒斥“段祺瑞之罪,视桀、纣为尤甚”,告诫国民“庆祸首之复出,而冀以消灭内讧,岂特不义,抑且不智”,“卖国大警告已至,国民其稍醒和平之迷梦哉!”

果然段氏登台后,对外力主对德宣战,大量向日本出卖主权,借款编练参战军;对内奉行武力政策,排除异己,打击民主势力。段祺瑞的卖国行径,受到了全国进步舆论的一致声讨。邵力子也撰文《勿为亡国罪人》、《反对卖国借款》、《反对亡国条件》,对段祺瑞投靠日本,出卖国权的行为,进行了义正辞严的驳斥和严厉告诫,“多行不义必自毙”,“恶政府终有倾覆之一日”。

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失败后,国内革命形势陷入了低潮。针对国内民众情绪消沉,徒悲政局的现状,他陆续执笔写了《国民其速起》、《救国是自己的事》、《恒心和同心》、《都应该表示决心》、《吾人当抱定宗旨》等一系列文章,呼唤国民迅速觉醒,抱定决心和宗旨,起来反抗军阀统治,共同救国。这些言论在革命形势低迷,时局黑暗的日子里,犹如旷谷绝音,号召和鼓舞了民众反抗军阀暴政的决心。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协约国战胜国一方,派顾维钧、陆宗舆、章宗祥等为代表团参加和会。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于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期望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巴黎和会签字前夕,邵力子撰文《麻木不仁之国民》、《国民其速猛省》,对民众对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幻想和麻木不仁进行了鞭笞,指出“徐、段联合卖国,久有确证,不过大多数国民尤未醒悟耳”,“国法凌夷,外交失败,其咎皆在国民之自身矣”。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北洋军阀政府又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中国不仅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反被日本帝国主义将它在山东侵略的权益用《凡尔赛和约》规定了下来。《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到国内,举国震怒,邵力子发表接连发表《促国民速讨国贼》、《再促国民速讨国贼》、《凡卖国贼皆当声讨》,对陆宗舆、章宗祥等人的屈辱卖国行为进行了声讨。民怨沸腾,终于在5月4日爆发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邵力子积极响应学生的爱国运动,为之鼓舞造势,发表《一致讨贼》、《讨贼为第一义》、《和会当首讨卖国贼》等战斗檄文。他还先后发表了《商人何以雪耻》、《商人快下个决心罢》、《快下个决心罢》、《罢市是为什么呢》,号召商人起来罢市,响应学生爱国运动,对推动上海商人的罢市运动起了积极的鼓动作用。

迫于全国舆论和民众反抗浪潮的压力,中国代表团最终没有在6月28日的和约签字仪式上签字。段祺瑞皖系集团经此一事,四面楚歌,孤立无援,最终垮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

邵力子的职业关怀

邵力子在主持《觉悟》副刊期间,针对中国社会的顽疾和社会热点问题,撰写或组织了大量稿件。这些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妇女解放问题

从1919年4月9日邵力子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女子解放》起,直到1925年南下广州结束一个职业报人的生涯为止,他先后发表了80余篇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内容涉及男女平等、男女同学、女子就业、恋爱婚姻自由、寡妇重婚自由、尼姑解放、娼妓从良等话题,对罪恶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进行了控诉和批判。他还对“母亲学生”问题,作过关注和报道,这个话题即便是在今天仍是具有前卫精神的。他如此关心妇女问题,并为此长久不懈地呼号宣传,真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报人关注女权第一人!作家丁玲在《我景仰的邵力子先生》一文中回忆说,自己在湖南桃源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时,学校里最受欢迎的报纸就是《民国日报》等进步报纸,特别是邵力子先生主编的《觉悟》副刊栏内发表的论文最受老师和同学称道,给她的影响最大,认为邵力子先生是“生疏的遥远的智者、大人物”,“亲近的老师般的知心朋友”。

2、青年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

历史的经验证明,青年学生是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工人是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和坚强后盾。邵力子很早就认识到了青年学生和劳工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并发出了“优待学生”,“劳工神圣”的呼喊。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指导工作,并努力促使二者之间,及二者间与其他革命阶层的联系和团结,以壮大革命力量。“五四”运动结束后,邵力子及时向学生发出“中止罢课”的建议,勉励青年学生“求学不忘爱国,爱国不废求学”,回到课堂继续学业。他曾写过几篇文章对英国1921年的工人大罢工进行介绍,并认为这次罢工之所以出现,并且规模空前,是由于英国的劳工阶级“有了严密确实的组织”,这实际上是倡导中国的劳工阶级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組织。上海日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案发生后、香港海员大罢工期间,他都曾撰文以为摇旗呐喊,助长声势。后来他还发表《青年学生投身工场的两重使命》,号召青年到工场中去,“很真实地去和工人做朋友”,一方面自食其力、亲身锻炼;另一方面“唤起工人觉悟”,使他们“都明白自己的地位,互助的必要”。他还撰写了一些文章呼唤商界、农界优待学生、尊敬工人。

3、劳工问题、商业问题、民生问题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财权、商权被所谓“安福系”、“交通系”等财阀集团把持。作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买办阶级,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排挤民族资本和民族工商业发展,压榨工人工资,致使工人失业、商业凋敝、民不聊生。他发表《官乎,盗乎》、《强盗政府》、《安福系的把戏》、《的确是安福系的把戏》、《安福系又来闹把戏》、《合伙卖国的铁证》,怒斥安福财阀控制工商、与民争利,致使民生艰难的事实。

邵力子的新闻编辑特点

邵力子在编辑业务上,有两个主要的特点:第一,重视编读往来和编读互动。这些今天成为报纸记者、编辑工作时的不二法门,他在9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观其新闻作品,有许多都是就读者来信有感而发,寥寥数语,点中题意。第二,善用对同一个问题做“连续报道”。可以发现邵力子先生经常会对同一个问题,接连几天以同一题目或相关联题目连续撰文加以阐述。如专门针对禁烟问题的《惩创卖土奸商》系列3篇、《监督焚土》系列3篇,都是针对禁烟问题从多个角度,详加阐释,增强了禁烟斗争在读者中的关注度,加强了自身观点的号召力;再如前后相继的《安福系的把戏》、《的确是安福系的把戏》、《安福系又来闹把戏》系列,《促国民速讨国贼》、《再促国民速讨国贼》、《凡卖国贼皆当声讨》、《和会当首讨国贼》、《一致讨贼》、《讨贼第一义》系列;可谓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有章有法的战斗檄文。这些新闻采编报道手法已经比较接近现在的新闻采编、报道模式,在当时是相当超前和具有开创性的。

参考文献

①傅学文:《邵力子文集》[M].中华书局,1985-08-01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史话》[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05-01

③徐铸成:《报海旧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02-01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大华出版社,1971(1)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系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