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俐 周茂君
【摘要】媒体在新的传播背景下,逐渐由传统的信息发布平台演变为交互的舆论场,意见的汇聚推动事件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事件的认知,特定条件下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次生灾害”。灾难事件具有偶然性,但网络谣言却有迹可循。本文将围绕“8·12”天津市塘沽爆炸事件,探讨社会化媒体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8·12爆炸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路径应对策略
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并赋予人们极大的言论自由。但新的媒介环境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易衍生出多样的信息解读,成为网络谣言生成的土壤。
天津塘沽爆炸事故发生之后,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议,截至9月1日10点,“天津塘沽爆炸”在新浪微博平台搜索到相关话题2161万条。舆论的发展,让网民从多个角度了解了爆炸事件,但他们在情绪表达上,往往是感性的。事件相关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权威信息缺失,便加剧了谣言的蔓延。
一、“8·12天津爆炸事件”中谣言传播路径
爆炸事件发生后,谣言传播速度极快。现以“新浪天津”微博账号(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5年9月1日10点)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媒体信息的发布情况和网民舆论走势,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
表1横轴代表日期,纵轴代表网民“转发”“评论”“点赞”的数量;表二横轴代表日期,纵轴代表事件相关的微博信息发布量。
统计数据显示,事故发生后第一天,网民参与度最高,转发量达34万,评论量达8万,点赞量达20万;“新浪天津”4天内微博发布量达到257条,占总量的61.8%。可初步得出,信息发布数量和网民舆论参与度之间呈正比。
为把握天津爆炸事件中谣言的生成路径,本文选取“新浪天津”8月13号到19号的微博文本内容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包括爆炸事件本身、医疗救助、消防救援和其他四个方面。
如表3,13日到16日消防救援信息占据微博发布信息的主要部分,爆炸事件本身相关信息分别只占24%、16%、20%、24%。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谣言四起,其中13日到16日是谣言传播最活跃的时期。网络上活跃的谣言有5类,包括故意夸大事故影响的谣言、捏造事故原因的谣言、虚假传播政治人事变动信息的谣言、扭曲媒介报道环境的谣言、传播虚假信息博取他人同情的谣言。这些谣言也正是媒体报道中缺失的部分,同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谣言的诞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谣言的酝酿,主要是为传播集聚人气,以“@我的心属于拜仁慕尼黑always(后文简写为@我的心)利用微博诈骗”为例,“@我的心”事先发布了数条微博讲述可怜的身世,以博取网友的同情。第二阶段是谣言的传播阶段,随着话题热度的上升,影响力不断增加,“@我的心”文章发布后10小时内就获得了3700多名网友的打赏。第三个阶段的辟谣多由官方媒体或意见领袖进行言论更正,谣言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逐渐消减。第四阶段的消解则指事件发展到最后,随着真相的出炉,谣言往往不攻自破。
二、“8·12天津爆炸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谣言作为人们共享信息和思想的重要方式,是所有易于引发诸如恐慌和骚乱之类更为复杂的集合行为的初级阶段。①社会化媒体时期,信息交互十分频繁,基于媒体的平台属性,不同人群都能自由发表观点,但碎片化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达,却加速了谣言的诞生。天津爆炸事件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思考。
1、网友:自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社会化媒体发展逐渐成熟,公众对事件的参与度比过去高很多,具有即时、多维度特点。8月12日晚间,爆炸事件发生后,微博网友“@愚大象”半小时内就发布了灾难事故的相关信息。随着越来越多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涌出,事件不断露出水面。
但用户生成的信息,往往由于应用的限制或信息发布能力的缺陷,只能停留在表面,如“现场火光冲天”、“房屋有强烈震感”、“小区停电”等,无法涉及事故原因、影响等深层次的问题。由于网络是多重的,在网络之间操作的符码和开关机制,就变成塑造、指引与误导社会的基本来源。②对接收信息的网民来说,这种误导并不利于他们了解事实的全貌,他们对事件的参与热情越高,产生的质疑就越多。
2、媒体:事故发生后天津本地媒体应对舆论的态度较消极
上文数据可见,事故发生后的4天内,天津本地媒体在应对舆论时对事故原因、影响等方面采取回避态度,且议程设置痕迹过于明显,忽略了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尤其在事故发生后天津本地媒体短时间内集体“失声”,给网民心中留下了“媒体在播韩剧,忽略了重大爆炸事故”这一刻板印象。尽管《天津日报》、《城市快报》、《每日新报》等媒体头版都报道了此次事故,但相对于新媒体爆炸性的信息需求,一日一出版的传统媒体仍显得十分尴尬。③媒体作为社会的发声器,理应做到积极报道新闻事件,引导积极的舆论走向。天津本地媒体的集体性“失声”,不但错失报道良机,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还削减了媒体公信力。
通常媒体为了维护正常秩序,會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但新闻框架太明显,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爆炸事件发生后,“新浪天津”13日当天发布了71条信息,其中消防救援和医疗救助方面的信息占全天发布信息的47%,爆炸事件原因和影响方面的信息只占24%。14日,消防救援和医疗救助方面的信息所占比例达到了57%,而爆炸事件现象等方面信息的比例降到了16%。关键信息的缺失,从侧面鼓舞了群众寻求小道消息的行为,谣言随即滋生。
3、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政务传播能力不足
政务传播能力往往反映了政府部门在危机事件中的灵敏度,直接影响着国家职能部门消除威胁、维护秩序的实现。
从新闻发布会进程看,天津市政府为平息负面舆论,召开了多次新闻发布会,但未达到预期效果。问题主要在于反应时间长、回应方式消极。从反应时间看,爆炸事故约在8月12日晚间23:30分发生,而天津市政府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在13日下午16点30分举办。中间间隔的17个小时内,舆论数量和传播范围呈递增趋势,加快了谣言的传播。
从信息回应方式看,天津市政府前6次新闻发布会中,没有正面回应爆炸事故的起因、危害和衍生问题,并未明确事故责任人,发言人对事故相关情况的不了解,大大削减了官方平台的权威性。
随着网友对事件参与热情的提高,网民对爆炸事故的质疑逐渐超越对事故本身的关注。出于警示心理,群众也乐于传播那些看起来会对自身带来较大影响的信息,如“爆炸时现场消防队员全部壮烈牺牲”、“爆炸导致一小区全灭”等。
若媒体能第一时间对事故进行深入报道,跳出传统媒体报道的框架,与社会化媒体平台联动,或政府提高政务传播能力,对事件及时回应,解答群众的疑问,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诞生;那么,整个舆论环境势必对舆情走向产生积极影响。
三、对“8·12天津爆炸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传统媒体时期,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都会有一套成熟的舆情管理方式应对。但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模式”的效用降低,对舆情的掌控,由“引导”变为“监控式干预”,经常出现舆论引导跟不上谣言传播的情况。针对此次爆炸事件中舆情引导的不足,特作以下检讨。
1、信源:政府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是获得舆论场上主动权的关键
社会化媒体时期,自媒体的出现,给信息的把关带来极大的挑战。谣言的传播,与其说是在传递虚假信息,不如说是在传递情绪。敏感时期,网民的情绪极易被煽动,为减少负面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在事故发生后,应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权威信息,重视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在信息源上抢占舆情制高点,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谣言的产生。此外还要把握好事件的最佳处理时机,做到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2、信道:传统媒体不失声、社会化媒体发声是引导舆情走向的保证
自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但自媒体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网友知识水平结构的差异,可能出现发布的信息和事实不相符的情况;另外自媒体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信息,受篇幅限制,很难反映事实的全貌。因此,传统媒体不但需要和网民维系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对他们选取的新闻视角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让事件的真实情况最大限度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所以,面对灾难事件,传统媒体不失声、社会化媒体发声是引导舆情走向的根本保证。
3、报道议程:媒体积极寻找新的新闻突破口
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论是“上海踩踏事件”、“长江沉船事件”还是“天津爆炸事件”,仍遵循着传统的舆论引导模式,都沿用了“煽情报道”的模式。突发事故面前,社会公众的情绪最饱满,也最脆弱,初期这种模式能够安抚公众的情绪,但无法满足他们对事件信息的渴求,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事故原因、事故危害这类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新闻的突破口就在于报道时,需展现出对人性的关注,淡化“官方发言人”角色,以诚恳的态度和完善的应急处置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减少谣言传播的可能,缓解突发事件引发的情绪波动。
结语
新的话语环境在不断变化,对政府、媒体和公众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应把握传播时机和舆论走向,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发布权威信息,解决问题,安抚社会公众的情绪;媒体在开放的环境下,需要坚守媒体从业者的责任感,严守新闻信息把关,跳出既有的条条框框,以人为本,营造一个有态度的舆论场;而公众,发言的机会的增加,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个体作为舆论传播的一环,应以追求事实真相为导向,维护网络平台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①波普洛著,李强等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②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③盧永春、谢倩雯,《舆情传播分析:天津爆炸事故主流媒体报道分析》,.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814/ c354318-27465252.html,2015-8-14
(作者:王伶俐,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周茂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