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摘要】文摘类好新闻奖不仅仅只是一个奖项,也是一个平台和窗口,新闻奖的等次既是对各家报送作品的严格评审和认定,也是对文摘类报刊特色方向的导向引导和稿件选编的业务指导。本文通过对部分参评作品的评析,探讨文摘好新闻“文字虽少、精髓犹在”的选编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稿件在“高度、角度、厚度、温度、力度”上的把握。
【关键词】文摘好新闻评析
2014年度安徽新闻奖文摘类好新闻已经评出,《文摘周刊》有多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作为好新闻奖的评委之一,笔者认为文摘类好新闻奖不仅仅只是一个奖项,也是一个平台和窗口,新闻奖的等次既是对各家报送作品的严格评审和认定,也是对文摘类报刊特色方向的导向引导和稿件选编的业务指导。
文摘类稿件有其自身的特色,所以其好新闻的评选,既有好新闻作品评选的共性,也有有别于其他类型好新闻的特点,既评指导性、可读性、标题、差错等要素,也要评选稿时效、选稿角度、精编功夫、二次传播效果等要素。当然,好新闻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新闻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本文通过对2014年度部分参评作品的评析,探讨文摘好新闻“文字虽少、精髓犹在”的选编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稿件在“高度、角度、厚度、温度、力度”上的把握。
一、高度
文摘报刊受众广泛、读者多,真正走入千家万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起到“补充大报、延伸手臂”的作用。“导向大如天”,这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就一直强调的。文摘类报刊由于其发行量较大,也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引导的责任,所以在舆论导向方面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忽视。作为一家综合性文摘报,《文摘周刊》的要闻版、时事、热点阅读等板块一直注重稿件导向、高度的把握,强调三个“度”,即政策把握的“度”,情感表达的“度”,是非判断的“度”,注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正能量。
在2014年两会期间摘登的《“习李新政”的历史坐标》一文,就是从历史的维度解读当今第三次政经大改革,文章谈论的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如何往纵深处推进改革,以及改革的历史意义。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习李新政”的纲领和框架,那么2014年的“两会”就是将党的改革思路和意志体现为国家的改革思路和意志,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文章论述严谨细致,论据丰富生动,现实意义很强,既具有指导性,也具有可读性,受到读者的认可和好评。
二、角度
文摘的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从浩如烟海的稿件中,鉴别筛选,撷取精华,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选得巧。很多新闻作品反映的事件虽并非宏大事件,却通过对一些热点、难点的解读,使作品的立意得到提升,所以对于热点问题的报道,文摘应更注重其角度的选取,尽量避免和当地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刊登同样内容的稿件。要注重选取热点新闻的第二落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按照“软话题硬道理”、“热话题冷思考”的选稿思路来选编稿件。
安徽法制报社入选好新闻的《“公家生意”衰落记:餐饮业集体入冬》一文,就是从《瞭望东方周刊》中选取的反腐倡廉的“小角度”,从小切口反映大事件。反腐倡廉是近年来党和政府花大力气抓的一件得民心的大事,也是媒体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该文独辟蹊径,从公款消费下降导致餐饮业“公家生意”萧条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惩治腐败、倡导廉洁重大举措取得的显著成效,文章既符合报纸的定位,又适合读者的阅读口味,以小见大,颇有亮点。
三、厚度
“文摘类报刊总是比原期刊迟后一段时间,仅就这点而言,价值也很有限。”这就是文摘的先天不足。但这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创造性劳动”来弥补,即文摘报集纳的特点。体现在报纸版面上,就是一些专版、专题的策划,力求多角度、多维度、多链接、图文并茂,对新闻“吃干榨尽”,让读者看得“过瘾”;体现在单篇稿件上,就是把不同报刊的文章综合到一篇文章中,增加文章的厚度,让作品信息量更大、视角更多、内容更加丰满。
《呼格吉勒图18年后改判无罪》一文综合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半岛晨报》等媒体,其之所以获得好新闻一等奖,除了选题要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其充分体现文摘综合集纳、二次加工的特点,层次清晰,信息量大。呼格案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院系统纠正冤假错案的第一起,反思这起错案的形成以及依法纠错的过程,对于推动法治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例。该文新闻性强,主题重大,法治意义深刻,体现了编者极强的新闻敏感性和良好的文字功力。
四、温度
关于如何坚守文摘阵地,如何激活读者的“阅读情节”,采编人员都有这样的共识,稿件要“接地气”,选登有“温度”、有“关怀”、有“细节”的稿件。刚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既有生动的情节、鲜活的特点,也有很强的新闻性,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作品不是生硬的宣传,但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穿透力,能激发出读者内心的感动和参与其中的热情,呼唤着社会道德的复苏,凝聚着真善美的力量。
《生死竞速!4小时千里送心》,4小时,2000公里。一颗心脏从桂林辗转到北京,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大接力中,处处闪耀着尊重生命的人性光辉。我们感动于捐献器官的爱心之举,感动于两地民航、公安、交通、医疗等部门联动,开通绿色通道,出动直升飞机,为生命护航的人道主义大爱。千里送“心”,也让每个人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通过器官捐献挽救他人生命成为社会共识,让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弘扬。
五、力度
言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在引领读者、影响舆论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摘选取的言论应是百姓关心、关注的话题,是针砭时弊、解疑释惑的强音,是把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内容化成具体可感的说法,所以一定要避免高谈阔论,隔靴搔痒。《文摘周刊》一直注重言论的作用,不仅很多版有画龙点睛式的小言论,每周还有“热评”专版,对重大信息进行权威解读,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表明主张,以思想的深度、犀利的力度,说理明事,增加报纸分量,提高报纸品位,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官不聊生”恰是政治文明常态》一文摘自《人民日报》,文章从干部“端午节吃粽子得自己买”这一事例出发,指出中央八项规定等制度施行以来,干部的福利少了、行动不自由了,关键是用权高风险化了,所以不少人感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反腐元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章对“官不聊生”的提法,给予了正面的回应。言论指出,如果这些感叹者不转变观念,不懂得“畏法度者最快乐”的道理,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痛苦还会加大。该言论说理言简意赅、振聋发聩,论点明确、论证有力,是对当前官场舆论生态的提纯和净化,是针对某些从政者的及时深刻的警醒,对当前民主政治建设、廉政建设,是一剂“清醒剂”。
可见,文摘稿件并非是简单的摘编,而是一项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一篇稿件在手,如何取舍,突出什么,强调什么,里面大有文章可做。當然,在一些问题报道的处理上,是引导不误导,灭火不点火,坚守“主流视角、百姓情怀”,坚持“守正出新、和而不同”,这是文摘采编人员的使命所在,价值依归。
(作者:安徽文摘报刊社社长)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