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 郭思敏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兴起,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不如从前,尤其是广播电台,曾经一度处于市场萎缩的困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广播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尤其是收音机在手表、微型收音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中的运用,使得人们收听广播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广播的辐射力。本文通过研究广播体育新闻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特点等,对体育广播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体育广播体育新闻发展
随着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种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我国体育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新闻报道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了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还是一个体育强国。广播电台不断地发挥自己频率丰富、传播广泛的优势去介入到体育报道活动中,满足听众们的需要,也为广播电台赢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本文通过整理广播体育新闻的有关文献资料,研究广播体育新闻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报道的特色等,重点剖析广播体育新闻深受好评的原因,从理论上对广播体育新闻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各地方广播电台的体育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一、体育广播发展现状
广播体育新闻是以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体育事件、引起关注的体育新闻人物为传播内容,以声音符号为传播手段。从报道方式来分类,广播体育新闻包括四个内容:体育评论、体育消息、体育赛事直播、体育专题节目。
俞同中认为,目前,我国体育传播媒体从中央到各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及互联网不管是在制作水平,硬件设备还是本地赛事的关注度上,与国外相比起来都处于劣势地位。①他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现阶段很多中国观众喜欢国外高水平比赛多于国内的比赛,加上我国对境外电视转播信号的限制和国家相关政策,我国目前广播、电视、互联网体育品牌栏目相对来说比较少。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出现的中国体育广播,目前正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电视媒体依然强大,报纸媒体期待再次辉煌,而网络媒体因其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出色表现几乎撼动了中国传媒的整个格局。在这样的格局下,体育广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仍然处于不败之地。
二、体育广播的优劣势分析
1、体育广播的优势
在《体育新闻报道》一书中张英将体育广播的优势归纳为:单纯诉诸声音,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传播速度快,无版面画面要求;简短性,减少听众接收无效信息,提高传播效度;接收信息便利。②劉斌的《体育新闻学》一书中提到体育广播具有时效性强、直接感受性强、伴随性媒体、想象性媒体、技术简便、在突发事件中不可代替的优点。③
马林在中指出广播体育节目具有伴随性和声音想象性的特点。④同时,与电视、网络相比,广播有着参与成本低、参与受众广的优点,可以为受众的健身参与和赛事参与提供方便。姚喜双,张艳霜分析了广播在奥运报道中的优势:节目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解放了受众的双眼;赛事安排在客观上有助于广播占据有利条件;经过提炼后的信息质量高。⑤
王岳磊则指出体育广播在媒体大战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独具优势。⑥不仅具有广播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信息覆盖面广、直观性较强、听众参与方便等特点,还有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强、群众参与多的特点。
2、体育广播的劣势
张英指出对于体育而言,其魅力来源于视觉冲击。但是,体育广播存在着无视觉效果和资料保存性差的缺点,因此在观赏性与参与性上不如电视、网络。同时,在深度报道和资料研究、留存方面不如报刊。
体育广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强,制作过程简便,给听众以想象空间,满足了听众对比赛场景的想象需求。但是,缺乏体育最具魅力的视觉冲击,以及保存性差等是体育广播不可回避的硬伤。
三、体育广播的发展趋势
1、更富有娱乐性
上海五星体育广播也有推出过体育与娱乐交互的品牌栏目——《活力早班车》、《940加油站》以及提供听众就医问诊的《健康总动员》栏目等,这些娱乐性栏目丰富了体育广播的品牌栏目形式。
赵章涛、吴亮、陈阳提到,媒介的娱乐化不单单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台中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指新闻类节目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越来越具有娱乐性。⑦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广大群众视野也变得更为广阔。传统广播体育节目的表现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他们要求节目表现形式要多元化,这就需要广播原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对语言的表现力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在节目中能够熟练运用音响、音乐等,从而使广播体育节目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为听众增添更多的欣赏和享受的内容,更好地发挥出体育娱乐休闲的作用。
2、更具有专业性
(1)频率专业化
毕雪梅,贾静的《体育新闻学概论》一书中对专业体育广播究竟“专”到什么程度,专业化是否排斥一些大众化的资讯内容进行了探讨⑧。频率的专业化关系到收听率,进一步影响广告收益。对此,作者提出“小专业,大综合”的发展模式。所谓“小专业”指体现专业台的个性,从而从众多广播频率中脱颖而出,就体育广播而言,即围绕体育活动搭建传播平台。而“大综合”指要照顾到各类广播受众,注重一些通用性的东西,如增加娱乐内容,调节气氛,减少专业枯燥,作为专业体育广播,应当提供全方位的体育资讯,并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伟将广播体育新闻频率专业化称为宏观上的专业化⑨,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整个体育新闻从整体新闻节目中剥离出来,以体育赛事为主要内容,报道形式上注意发挥体育新闻的特点,按受众对体育新闻特有的要求进行采编安排。
广播体育新闻的专业化发展是为了满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对体育新闻的需求。一方面,在节目内容、形式上需要更专业化的包装,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及其报道方式,熟悉体育、热爱体育;另一方面,通过创办专业体育频率,来实现体育广播的专业化,既满足体育爱好者的小众需求,又兼顾广大受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和健康生活理念的传递。
(2)节目专业化
广播体育新闻微观上的专业化包括:在节目设置上专业化,根据体育项目分类细分化;在报道内容上纵深化,加强专业水平;在报道形式上突出广播传播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广播媒体的独特优势。同时,作者对广播体育新闻报道专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节目名称和风格;增加报道中的调查性和分析性内容,包括介绍比赛前期、幕后信息、剖析深层原因;提高采访、解说和评论的质量;重视广播直播;突出广播优势,实现采编专业化。
礼桂华提到广播体育节目要做到内容专业化⑩,对于转播与购播引进的节目要做好调研与包装,以符合本地听众的收听习惯,力求从结构、内容、主持风格上都具有体育专业特色。要建立以体育信息节目为骨架,以休闲体育与健康体育节目为两翼的体育专业节目体系。
3、品牌效应更突出
翁伟民指出,体育广播可以通过赛事直播来塑造品牌形象,此外,还要打造“名主持”,发挥其明星效应。⑾
在广播品牌分类方面,姚钢指出,广播品牌分两类,一类为节目品牌,包括节目形态与主持人风格;另一类为一家电台、一个频率的形象推广过程与效果。体育广播的品牌是以广播为载体,以重大体育赛事、极具影响力的社会体育活动和体育明星动态为主体。体育广播的品牌化需要有专业的策划团队,可以通过与体育品牌、互联网传媒、知名体育赛事、体育推广公司及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合作来塑造品牌形象。⑿
黄小龙认为广播媒体的品牌形象是听众选择广播媒体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体育广播的品牌意识尚显薄弱。对此,作者提出了塑造体育广播品牌的具体措施: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品牌栏目;坚持栏目创新;栏目生产市场化。
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塑造品牌形象对目前相对处于弱势的体育广播而言至关重要。打造品牌节目、品牌主持人,为专业的体育广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体育广播做大做强。
结语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详细整理,笔者对广播体育新闻实务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经过系统的分析,笔者发现,前人对于“广播体育新闻”的发展现状、历史进程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广播体育新闻”定义的研究却是空白的。在谈到它的发展趋势时,只有极少学者能够用充分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但也缺乏实际相关的例子来说明事实,因此,关于广播体育新闻未来发展态势的理论研究还是过于单薄。尽管关于广播体育新闻实务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但笔者认为,学者们对于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建议所提出的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体育节目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广播体育事业要求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其特点,了解其性质,从各个方面研究和关注它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体育节目更高、更强地发展下去,使之更加繁荣强盛。
参考文献
①俞同中,《中国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体育传播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
②张英:《体育新闻报道》[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③刘斌:《体育新闻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④马林,《广播体育节目及其主持人的专业素质》[J].《电视时代》,2010(7)
⑤姚喜双、张艳霜,《体育广播是随身携带的体育现场》[J].《中国广播》,2008(10)
⑥王岳磊,《浅谈广播体育节目的形式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0(17).
⑦赵章涛、吴亮、陈阳,《浅谈广播体育节目的多方位拓展》[J].《电视时代》, 2009(8)
⑧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⑨王伟,《浅议广播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化》[J].《中国广播》,2012(7)
⑩礼桂华,《关于体育广播节目设置的思考》[J].《记者摇篮》,2003(4)
⑾翁伟民,《后奥运时代体育广播的发展之路》[J].《中国广播》,2012(9)
⑿姚钢,《借势而上把广播的品牌做响做大——谈谈体育广播与体育品牌合作的思路》[J].《中国广播》,2012(7)
(作者:刘飞,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郭思敏,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新闻系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