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
摘 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因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生动的体育动作表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改善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管理和战术指导方面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高中体育教学 改善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可,并被广泛运用在各学科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但由于某些原因,在职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模式仍比较多,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老师很少,其实在职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1.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体育基础不好,对体育部分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充分发挥多媒体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特点,增强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教学健美操的时候,大部分男生因为对其认识不足,以为是“女人的运动”,所以比较消极,针对这种情况我搜集相关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健美操的起源和发展,让他们了解健美操的价值和种类,并播放男性健美操的表演视频,学生很快被男性健美操所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深深吸引,从而提高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同样,在学习女子投篮的时候,女生认为打篮球是男人的事,打篮球的女生没有女人味,我在上课时播放中国女篮进行世界杯比赛的录像。学生很快被女子篮球所表现出来的篮球精神感动,从而主动投入篮球训练。
2.建立深刻的体育动作表象
体育技能学习有别于一般文化课的学习,很多体育知识需要经过教师示范—理解掌握—巩固训练这样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建立表象十分重要,但是很多体育动作无法用较慢的速度进行演示,讲解起来也较抽象,所以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某些动作要领静止化和具体化。比如在教学三级跳的时候,老师可以采用视频慢放的手段,对助跑、踩点、起跳落地等环节进行展示,让学生建立深刻的动作表象,这一表象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更清醒地理解和掌握。
3.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可反复回放的优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某一技术要领掌握较快,也有一些学生掌握相对较慢,掌握较慢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媒体回放,反复观看,从而掌握要领。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有些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掌握,学生因对此有畏惧心理也不愿意学习,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这一动作时,我首先播放排球比赛中有关“鱼跃救球”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鱼跃前滚翻”的欲望,然后通过录像慢动作回放让学生反复观察示范者的蹬地动作、腾空距离,并体会屈肘缓冲的时机,学生在观察中理解,最终掌握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涉及很多专业内容,但体育老师往往都是某一专业的,其性别、年龄等因素也制约体育课堂教学的示范效果,比如篮球专业毕业的体育老师因身体原因可能无法完成健美操中的一些动作,柔韧性偏强的舞蹈老师对类似背越式跳高的动作也束手无策,年龄偏大的老师所受到的局限更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示范作用,则不仅能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动作,老师因为自身条件限制不可能一次正确完成,而学生往往因为先入为主受到老师错误的影响,改正起来比较麻烦,还有一些动作,如果不能采用正确方式则学生身体容易受到伤害,采用多媒体规范的动作示范,不仅能让学生先入为主地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而且能有效减少学生错误探索付出的安全代价。
5.虚拟战术指导
在篮球板块教学中,会涉及战术配合的教学,传统的教学除了枯燥的讲解也会选用二维的方式进行演练,但是二维演练仍然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往往不能取得预想效果。在这一块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的交互性,让学生借助3D人物图像,分组指挥,模拟比赛,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6.体育课堂学习管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除了教学示范,其本身还有许多管理功能,体育老师也可以挖掘运用。比如通过简洁的电子表格和统计图可以有效分析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相关技能掌握情况,为学生平时考核提供第一手资料,还可以搭建交流平台用于学生沟通,便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近,体育老师应该顺应教改的潮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玉琢.多媒体计算机发展及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