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文教材“学材化”的探索

2015-09-10 07:22杜红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科书教材课文

杜红梅

教材的学材化是国内外母语教科书编制的大势所趋,主要是源于学习化社会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注。“语文教材是‘教本’,更是‘学本’,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凭借。”[1]这一见解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洪宗礼老师也表达了教材学材化应是我们编写母语教材的最高追求:“与其把语文教材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不如称之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2]但从目前我国语文教材编制的情况看,学材化的教材编制还任重而道远。笔者近期翻阅了由美国权威出版社MCGraw-Hill Companies出版的一套文学类教材《读者的选择》《Glencoe Literature : The Reader's Choice》和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出版的《文学基础》(Elements of Literature),可以说处处给了笔者期待的快乐、发现的喜悦,因为他们在教材学材化方面的探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适应个别差异,设置不同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大量的移民现象使得美国的教室中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学力各异,学生的需求也丰富多彩。编制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教科书是实现教材学材化的主要标准,但教科书必须满足同一年级层次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不可能在教材内容和言语实践活动方面难易分明。这两套教材在满足学生个别差异方面作了力所能及的探索,表现在要求学生达到共同水准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的活动,如多媒体活动、为生活学习活动、跨学科活动、批判性观察活动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满足各自的特殊需求。如在“成长时代”的单元主题下创设两个情境,第一个是头脑风暴: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都面临着要解决的问题。和同伴一起列出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主人公成长时代面临的问题。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如果其中的一个主人公向你咨询,你会如何回答。第二个是根据经历勾画:用卡通片勾画出一件你这个年龄阶段最艰难的事情,再画一幅显示出你这个年龄阶段最美好的事情,并为卡通写出对话或解说词。这种情境最大的好处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言语活动和思想驰骋的依托,更为重要的是消除了学生与课文、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的隔膜,当然具体生活化的情境也为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另外,还有一些以卡通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课文相关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智力含量较高的探索活动,充分体验想象、质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愉悦。每单元的单元起点“在引起儿童注意、尝试或意识到之前,已经被教材引诱了;而且,儿童已经掌握了使用自身已有的最基本的知识、经验、技术去解决课题与问题;并且,作业和推理的结果,最终使儿童感受到发现的惊异,在他面前展示事物的新侧面。”[3]

这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允许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单独、伙伴合作或者小组合作去完成。针对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资源,教科书还注明了相关的网页链接,提供多种素材让学生选择。在每单元结束时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在本单元的表现,并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定下目标。另外,每篇课文后的文学反应分析题按照回忆、解释和拓展三个层级递进的形式编制也是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丰富多彩的助学内容

这两套教科书的助读材料多种多样,如主题探索、读前准备、注释、醒目的符号系统和色彩鲜艳的彩图、相关的链接等,学生借助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困难就会降低到最低程度。主题探索在每单元阅读课文前呈现,通常包括主题导语、起点、主题计划三部分。主题导语通常有4~5句话,前一两句高屋建瓴地统揽全单元,概述主要内容;后面的两句提出本单元的思考和行动任务。如六年级(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找到归属”的单元主题导语是:在本单元你会遇到一些面临新情景的人们,他们为找到合适的位置奋力挣扎、拼搏,读这些文章会帮助你处理生活中的困境,选择一篇文章分析人们如何摆脱困境,找到归属。起点主要是寻找生活世界和课文世界的切入点,以此为契机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它通常以假设和虚拟的形式,架设生活世界和课文世界的桥梁,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走进课文世界。同样在“找到归属”的单元主题下创设了两个情境:一定的卡通片很滑稽,因为人们在上面可以找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假设你是一个新来者,画一个鱼缸,中间写上自己的名字,假设这幅图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细节,你感觉缸中的其他人怎么样,你猜测其他人如何看你。在这段话后呈现一个精美的鱼缸,图下还配有文字:“看那个新来的家伙,我不相信他。”第二个情境是自己的归属:思考一个你感觉像家的地方,是什么使你有这种感觉,一定的人还是物,小组一起分享一幅图片,指出重要的人或物。

读前准备是助读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认识作者、阅读聚焦、背景信息和词汇预习几部分,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架设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唤起学生的阅读心向和阅读期待;二是扫清阅读课文过程中的障碍。读前准备涵盖了阅读的一些知识技能,这种知识和技巧的介入,作为阅读过程的知识支撑,“让学生在阅读中‘亲历’,指导他们展开‘过程’,在过程中去感受、体验、思考、领悟”,“以充分调动和发挥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由此而学会阅读,使阅读真正成为读的‘实践活动’”。[4]

认识作者以作者的独白和编者的客观陈述相结合,阐述文章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最后两句以斜体字的形式介绍作者的出生地及小说的发表时间。阅读聚焦由读者反映、快速写作、建立目标三部分组成,它通常结合课文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快速写下自己的内心体验,旨在引导学生的阅读心向。如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循环》的阅读聚焦:你曾经做过的最艰巨的体力劳动是什么,什么使它如此的艰难,你感觉如何?写下这件工作的一些细节和你的感受;阅读《循环》,找出一项工作如何影响一个孩子和他的家庭。这样的阅读聚焦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社会阅历、情感状态等个性化因素,对学生即将走进的文本世界有一种参考框架和经验背景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潜伏的能动的阅读欲望,形成对课文的阅读期待和预想。背景信息精确地陈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并以“你知道吗”的形式陈述课文中有关事实的背景。词汇预习主要是生词,理解课文的关键词,每个词都注出音标、标明词性、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并注明在课文中出现的页数。背景信息和词汇预习主要是一些陈述性知识,提示要注意的语言项目。注释以脚注的形式出现,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来词,例如从拉丁语和法语借来的词,这类词随文集中在一起;另一类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在外来词底下同样以脚注的形式出现,这些词主要是词汇预习中出现的词,有重复之显,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词在理解课文时的重要地位。媒体链接类似于先行组织者,在课文之前呈现。

助读系统中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参考部分,对于本书中出现的知识、能力训练点提供同类教科书中更加详细的阐释。这部分内容容量较大,在六年级的这册书中有143页,占全书总数的四分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点可以到此处去查阅。除了这些文本的材料,教科书还提供了同步的网上链接和在线指导,声色像俱全的网络资源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作为辅助材料,使教科书的学材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 注重技能形成过程,加强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美国母语教材学材化的另一表现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来加强技能、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一次听说、写作训练和单元探索活动都设计了一系列清楚、细致、连贯、严密、系统的可操作性步骤。学生在这些步骤的牵引下,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同化了技能,掌握了规律,获得了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还以旁白的形式呈现有关的策略和指导,使听说读写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技能与策略的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元认知能力。语文知识也突破了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一贯分类,知识大都按照“陈述—程序”结合型呈现,也有的学者把它称为“描述—程序”型知识。总的来说是以陈述性知识为起点,以“陈述—程序”性知识为核心,以策略性知识为最终目的。知识的呈现通常以课文中某一点为支点,以知识短文的形式进行阐释,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晰的概念,然后设计一系列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步步操作,最后以活动的形式巩固学习的成果。

四、提供评估标准和反馈校正内容

提供评估标准和反馈校正的内容,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找出差距,对症下药,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它是评价教材学材化的另一指标。《读者的选择》在致同学后紧接着呈现了该州语言艺术学习标准,涵盖了听说读写的目标、策略和运用,它犹如指路灯,学生的学习都要围绕着学习标准进行。在写作训练中呈现写作训练后应该达到的要求,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此过程中还呈现修改标准、校正条例、学生作品示范。条例和标准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生作品示范则缩短了写作主体和示范者之间的差距,为学生提供了参照。反馈校正部分内容有单元评估和建立新的目标;至于单元后的评估,可以看作是对本单元内容的一次回顾和总结,先是对本单元主题的反应和分析,其次是评价自己的工作,树立下单元学习的新目标,最后是反思和存入档案。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并呈现自己的活动成果,具有鲜明的评价反思性。每单元还有阅读分析和测试。这些评估、标准和反馈校正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时牢记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成果,并促使他们重新回顾学习过程,找出差距,建立新目标,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五、通过现代媒体和跨学科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文本的教材虽然是教科书的主要形式,但文本教科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却是发达国家母语教材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便利学生学习,体现教材学材化的另一特点。这套教科书中不仅充满了多媒体的学习材料,而且要求学习者学会使用和制作这些多媒体课件以协助完成学习活动。在每单元的单元探索中专门设有多媒体活动。这些拍摄影片、制作电视节目和多媒体课件、建立自己的网页等多媒体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笼罩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氛围之中。单元探索中的跨学科活动,则要求学生用天文、地理、生物、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去完成跨学科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套教科书的跨学科活动并不是把某项活动设计成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大杂烩,而是每次只针对一个学科,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标出每个故事发生的国家、城市或州的名称并贴上标签;第五单元要求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员,用统计图的方式勾画出他在一个赛季为自己的球队所做的贡献。重点只对一个学科的跨学科活动,学生完成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这些多媒体和跨学科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参与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同化技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38.

[2]洪宗礼.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3).

[3]三原征次著,钟启泉译.教材编制的思想与实践[J].外国教育资料,1980(3).

[4]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34.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236041)

猜你喜欢
教科书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端午节的来历
藏起来的教科书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