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苑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企业十分重视具有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能人才,对学生英语学习要求随之提高。职校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增进跨文化理解,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等,为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鲜有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现状的分析探讨。
我们对五年制高职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数据分析基础上了解了目前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尝试提出优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调查问卷编制
问卷使用单项选择题与多项选择题相结合的方法考查测试对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英语国家常识——主要包括一些英语国家的地理常识及宗教文化常识。(2)英语国家社交规约——主要涉及与英语国家人士谈话、告别等情境下的一些礼节。(3)英语国家人们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主要涉及接受别人礼物等情境下的行为表现。(4)英语文化意蕴浓厚的词或者词组——主要是一些英语俚语或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演变而来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或词组往往具有特殊含义。(5)英语国家人们的言语行为——主要涉及真实交际场景中与英语国家人士交往时的言语表达。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测试卷总体答题情况分析
我们向高职五个班级共237个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19份。就总体看,平均正确率为67.2%,这表明五年制高职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
2.测试卷中不同类别内容的答题情况分析
按照测试卷的五个部分进行类别分析发现,英语文化意蕴浓厚的词或者词组部分的平均正确率最高(89.8%),表明很多学生能了解部分英语文化意蕴浓厚的词或者词组。英语国家社交规约部分的平均正确率最低(55.4%),说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仍偏向传统语法和词汇字面含义的教学,导致学生对词汇背后的英语国家文化含义理解不足。该部分中五个高职班级的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最低67.2%,最高76.6%。
3.测试卷中具体问题的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对各个题目的掌握程度存有差异。在测试的问题中,正确率最高的是第3题,该题涉及学生对东西方人就餐文化的理解,98.8%的学生能够理解就餐时美国餐厅比较安静,中国餐厅比较热闹。这一英语国家人们的言语行为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中,并为大众接受。而正确率最低的是第8题,仅8.6%的学生知道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70.3%的学生认为悉尼是澳大利亚的首都。
总之,现在的学生受欧美影视剧的影响较大,在观看影视剧中获得的直观感知,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本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学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仍过于依赖教材。
三、培养五年制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1.注重学习目的,培养多元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习过程中行为取向的内在驱动力,是“支配行为、产生导向”的一系列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努力,学习更持久。具有短期目的的学生能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一定的动力,但当外来压力消失后学习则难以持久。根据目前英语教学状况,有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动机。
2.重视情感控制,促进学习动力。
普遍认为语言学习与情感有关,如果情感状态占主导地位,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个性外向的学生一般表现为用英语在课堂内外进行实践和交流,他们学习主动、积极,与个性内向的学生相比较,他们更易于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成功。另外,有一种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情绪——“焦虑”。从逻辑上讲,焦虑感能够对学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是促进学习动力增强,一是妨碍英语学习。此外,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点焦虑感,很可能不把学习当回事。因此,焦虑感与动机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完全缺少或过强都不利于动机水平提高,而始终的焦虑感才有利于英语学习。
3.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现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模式固定,过于强调以教师、课程、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要地位,阻碍学生主动参与,不可避免地影响语言学习效果。调查中,38.8%的学生对目前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对老师的讲解没感觉(见第21、22题)。由此可见,转变英语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课堂教学应朝着以学生主导、老师辅助教学,引起学生互动兴趣的方向改革。
4.强化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Runbin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使自己获得、储存、检索及使用语言信息而采取的操作、步骤、计划和惯例行为。包含求解和证实策略、猜测和概括或推理策略、演绎推理策略、实践策略、记忆策略、监控策略及元认知策略中的预先组织策略、集中注意力力策略、选择注意力策略、自我操作策略、预先计划策略、自我监察策略、减缓输出策略和自我评价策略。这些学习策略对学习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
5.拓展学习渠道,优化学习资源。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必须学会在课后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寻找更多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和途径。调查结果表明,五年制高职生课后经常使用的英语学习资源中,网络占73.8%(见第25题)。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善加利用网上的资源,通过更多渠道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创建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进入五年制高职阶段,不少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教学环境的气氛。
應该指出以上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关、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学得好与不好的原因中学习策略与个人学习方法占相当比例。将学习好坏的原因归于内部原因,等于从根本上肯定自己,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加倍努力地学习。
四、职教英语教师在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职教英语教师在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跨文化知识和英语教学的认识不够明确。
在学校专业要求、家长期盼及当下社会背景下,教学目的被认为让孩子在职校学习中掌握一技之能,在不久的就业应聘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部分老师认为没有那样的时间特意教学生什么是跨文化,而把这些时间用于做专业题或技能实训。只有在公开课时,老师的讲课形式才会被认为是我们期待或认为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有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情景,学生在学习与快乐中度过。其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校和老师们已经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但在中国当下教育背景下,利用过多时间教授不是考试范围的内容被认为是浪费精力,学校需要通过率,而家长需要的是优异的专业成绩。
(2)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缺少过多了解。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其语言成长的沃土,英语发展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地,英语成长与它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通过课堂教学调查发现,在课堂上讲“五月花”、“英伦玫瑰”这些故事由来的老师很少。如在中国我们称赞一个人“有谋略,聪明绝顶”时称他为诸葛亮,而美国人则不懂这个词,他们的文化中则用所罗门表示等。
(3)缺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大纲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们普遍缺少可行方法和手段。第一,教法单调刻板,职教英语课堂上仍多采用以教师输出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为客体的教学方式,很少比较开放地组织学生观察、自主讨论、交流,只是通过教师的简单描述和讲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是有限的。第二,对于教材中反映的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现象,忽略东西方文化对比。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让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做对比,这样他们会有兴趣地参与并对自己得到的结论有成就感,加深他们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2.职教英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1)增强对跨文化知识的积累,积极推介英语国家的常识和社交规约。
恰当得体的言谈举止及各种非言语行为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我们在做到洗耳恭听的同时,要做出相应回应,了解如何交谈,何时插话适合,以什么样的行为或话语结束话题,这都是必要的。对英语教师来说,在授课的同时积极推介英语国家的常识和社交规约是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基础。
第一,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教材,充分理解教材中表现的有关英语国家的常识和社交规约,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增强对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个方面如下:
①了解清楚英语中简单的称呼语、问候语及告别语。如王老师,称Mr Wang或Miss Wang,而不是teacher Wang。
②面对别人的称赞或请求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面对别人的称赞时,一般用“Thank you”来作答而不是“Just so so”或“I don’t think it’s a good one”等。
③知道国际上比较重要的文娱活动或体育赛事。如英美国家的棒球或曲棍球,巴西的狂欢节等。
④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美国的感恩节最重要的食物是火鸡、南瓜饼等。
⑤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场所或标志性建筑。如英国的大本钟,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白金汉宫、自由女神像等。
第二,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推介或导入,把重点放在英语国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风土人情、宗教礼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时间或空间观念、交谈方式等各方面的表达习惯。职校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搭建起文化桥梁。
(2)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该清楚教材中涉及的有关跨文化知识,并针对具体课文进行更广泛更深度的导入,挖掘更多有关跨文化知识。教师要做的是不使学生的理解受限、接受能力受限,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在教授学生词汇方面的知识时,不但要扩展更多词条或短语,更要注重讲解他们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及来龙去脉,这样他们会更感兴趣。针对教材中介绍关于西方节日或非言语行为时,可以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开展一系列活动或者利用情景教学,体验不同国家的人在交谈时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空间距离都是有差别的,让学生体会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接受、容纳它。
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不为了教学上的一些课堂规则而遏止他们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教师需要的。英语教师应换一种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与学习,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学习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一个英语口语很流利的人不一定会很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缺乏跨文化交际技能,即使英语口语再流利,也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際失败。
参考文献:
[1]Rubin.J.What the“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TESOL Quarterly,1975.9: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