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会议中心成功转型,变为设计合理、功能完备、配套齐全、服务优异的大型会议展览中心。
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兴建的奥运场馆,在赛后都面临高额维护费用、场馆利用率、后期可持续经营等问题,对于每一个奥运主办城市来说,奥运场馆的再开发利用是最大难题。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亦是如此。
作为奥运工程最大的单体建筑,国家会议中心是北京奥运会的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还是击剑比赛以及现代五项的击剑和气手枪比赛的场馆,赢得了国际赞誉。残奥会结束后,国家会议中心进行了内部改造,于2009年11月盛大开幕,以当时全亚洲最大的会议中心亮相世界。
改造后的国家会议中心成为世界高水准的大型会展设施:总建筑面积为53万平方米,包括一座27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两座酒店、两栋写字楼和其他商业建筑;近100个会议室,其中最大的会议室6400平方米,可容纳6000人;大宴会厅4860平方米,可接待3500人的宴会。展厅近4万平方米,其中一层的展厅净高10米,可灵活分割为四个独立的展厅。
服务京交会创下“北京速度”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自2012年起在北京举办。迄今,京交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全部落户在国家会议中心。2012年5月28日至6月1日,首届京交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为高质量做好首届京交会的接待服务工作,国家会议中心启动了奥运级别服务预案,以接待国事活动的标准和规格去要求每一个服务细节,特别是50000平方米的展场在48小时内就布展完毕,国家会议中心和时间赛跑创造了“北京速度”。
2013年,作为第二届京交会的主场馆——国家会议中心按照高规格、高水平、国际化标准,与国际接轨,对世界开放,成为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展现北京服务贸易的优质新平台,受到国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服务贸易专业大会上的“北京服务”为与会贵宾留下了良好印象。
国家会议中心见证了京交会的快速成长和中国的引擎魅力。据了解,第四届京交会已确定将于2016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举办,场地仍然是在国家会议中心。国家会议中心这个会展平台已同中国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的国家战略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在中国的会展场馆中,能够肩负起这样历史使命的极为罕见。
“中国服务”为APEC添彩
2014年,又一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主场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落户国家会议中心。11月5日至11日,作为2014APEC领导人会议周的主力场馆,国家会议中心承担了其中六天的会议保障服务工作,包括最后一次高官会、双部长会和工商领导人峰会等,共举办了210场规模不等的会议和活动,近7000人参会、165场餐饮、9.1万人次用餐。国家会议中心从一个以商务会议会展为主的场馆变为“国务外事接待馆”。
在“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秋日,在“雁点青天字一行”的中国,国家会议中心为APEC再添新彩。国家会议中心在完成基本接待工作的同时,更是将中国元素布满了会场:在会议室和贵宾休息室,有红木漆雕屏风、瓷器和国画;餐桌摆台,有糖塑兵马俑、四合院、兔爷,有面塑八仙过海、双龙戏珠;餐桌食物,有担担面、小笼包、年糕等中国特色美食,还有宫廷小窝头、芸豆卷、驴打滚等北京小吃,还有工作人员的中式服装等,会场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让所有与会嘉宾在惊叹之余,铭记这次中国之旅。
国家会议中心近千名工作人员以高效、细致、专业的服务,创下了会场布置颠覆性改变,三天落实新方案;1.1万平方米午晚宴翻台,4小时圆满完成;工作人员精致、高效、专业的会场服务让与会嘉宾留下了对“中国服务”的深刻印象。
香山论坛诠释“大国风范”
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第六届香山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来自49个国家的政府和防务部门代表团、5个国际组织代表团以及知名政要、专家学者等356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亚太安全合作。国家会议中心在会期内承接了双多边会见、全体会议、分组会议等19场会议,欢迎晚宴、国防部晚宴两场宴会以及招待酒会,嘉宾、工作人员住宿等,用餐人数约6000多人次,住房达880间夜。
本届香山论坛共包含四大议题和七大分议题,会务工作十分繁复,国家会议中心团队全方位配合主办,精准把握会务流程、会议规格、与会人员接待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万无一失,完美展示中华礼仪和大国风范,获得了组委会和相关领导的极高评价。
国家会议中心开业第一年即实现赢利,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活动,如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京交会、SAP中国商业同略会、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等纷纷落户于此。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国家会议中心累计接待会议及活动4871个,展览458个。目前,国家会议中心可谓是国内最“火”的场馆,很多大型会议排期要至少提前半年预定,最远的会议预定已经到2023年。国家会议中心已成为展示北京和中国形象的窗口,沟通世界的桥梁。国家会议中心的成功转型,标志着中国成功破解了奥运场馆后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被誉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