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付“破坏王”

2015-09-10 04:15孔沁刚
妇女生活 2015年1期
关键词:玩具宝宝心理

孔沁刚

很多家长常常抱怨:“我家的宝宝简直是个破坏王,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小孩子根本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宝宝喜欢破坏东西的心理很复杂,有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认真鉴别。

破坏东西并非调皮男孩的最爱,许多乖女孩也会偶一为之,因为她们的本意并非破坏,而是出于好心。

楠楠今年5岁,是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孩。有一天早晨,外面下着大雪,妈妈去买菜了,楠楠一个人在家。等妈妈的时候,她发现窗台上的鱼缸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冰下的小鱼缓缓地游动,好像很冷的样子。楠楠于心不忍,费力地把鱼缸抱到卫生间。她想把鱼捞出来,却怎么也捞不出来。她灵机一动,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找来一块石头砸碎了鱼缸,然后把小鱼捉住,包在毛巾里,说:“乖,好好睡吧。”她觉得拿毛巾给小鱼当棉被挺合适。一会儿工夫,小鱼不动了。楠楠很开心,她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妈妈回来一定会表扬自己。等妈妈买菜回来,小鱼早已断气。妈妈心有余悸:楠楠居然没有被碎玻璃扎破手,真是万幸。

类似“善良的恶行”,5岁的冬冬也曾干过。冬冬是个聪明的小男孩,特别喜欢模仿妈妈做家务,有时也突发奇想搞创新。一天,他听妈妈说,作料盒里的盐有点脏,回头清理一下,他联想到妈妈淘米的事,于是把盐倒进淘米用的塑料篮子里,放到水龙头下冲洗。他发现篮子里的盐越来越少,正纳闷呢,妈妈来了,慌忙阻止了他,并责备冬冬是破坏王,就知道捣乱。冬冬很委屈,但看妈妈生气的样子,又不敢辩解。

以上两个案例提醒家长朋友,幼儿做事,大多数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才做错了事,所以,不管宝宝破坏了什么宝贝东西,家长首先要想一想,孩子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地责备,否则会惊吓宝宝,使其以后做事缩手缩脚。遇到宝宝好心办坏事的情况,父母要耐心地告诉宝宝失败的原因,怎样做才科学,还要告诉宝宝,有些事,可以等到长大了再做。

大多数幼儿在家里搞破坏是被内心的探索欲所驱使。许多家长说,刚给5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电动玩具小汽车,没过两天就被他拆成了一堆零件;刚给4岁的女儿买了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不到一周时间,洋娃娃就变成了残废,裙子被剪破了,胳膊也扭弯了。有的宝宝甚至故意打碎妈妈的小镜子,然后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

有些宝宝破坏东西是在模仿父母。模仿父母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父母怎么做,他就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比如,3岁的帅帅看见爸爸刮胡子,便将小猫的胡子给剪了;4岁的欢欢看见妈妈化妆,就趁妈妈不在家时,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名贵化妆品也给糟蹋了。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父母要在事后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损失。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宝宝类似的破坏活动,其实不是破坏,而是学习,应该得到鼓励和引导。好奇和探索欲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东西。但他们的本意不是破坏,而是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拆电动玩具小汽车,宝宝是想看看小汽车里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动,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所以,父母对此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要严厉地批评宝宝,因为父母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扼杀宝宝可贵的探索精神。

那么,宝宝的探索行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宝宝在六七个月大时,就开始对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了,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汤匙。他笨拙地拿起汤匙,咬一咬、敲一敲,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如果你帮他拾起来,他等一下又会把它扔掉。宝宝的这些举动,并非故意惹父母生气,他是在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宝宝到1岁时,已经能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比如,他知道按墙上的开关电灯会亮,玩具小狗上了发条才会走,等等。通常,宝宝到两岁的时候,就能从结果推想原因了,这种能力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累积而形成的。宝宝一再重复的实验行为,对父母的耐心的确是一大考验。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宝宝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父母应该为宝宝准备一些摔不坏的东西,充分满足宝宝扔东西的欲望。还要将家中不能摔的东西收拾好,再设计一些活动,如准备一篮大大小小、硬的软的球,让孩子尽情地、有目标地扔,训练他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宝宝的破坏活动是一个手、眼协调操作的锻炼过程,能促进他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父母适当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发现宝宝把玩具拆坏了,父母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玩具里面有什么?它怎么会动呢?”引导、帮助宝宝寻找结果,然后再和宝宝一起把拆坏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宝宝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满足。

有些宝宝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用刀、笔在墙上乱刻乱画。父母发现后应该及时制止和教育,使宝宝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了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宝宝的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纸的,可给买些专门用来折叠的彩纸,爱乱刻乱画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为保障宝宝的安全,父母有必要告诉宝宝哪些东西是不能乱摸乱动的(如电器、药品等),以防事故发生。对爱动手的孩子,可为他们购买拼插、组合玩具,使他们在装装拆拆的活动中体会构造的快乐。还要告诉宝宝,要尊重物品的所有者,“不是谁的东西都允许你拆的,要征得物主同意”。对于5岁以上的宝宝,父母可以提高要求,比如用激将法:“暴力拆解,太没水平了,有本事你把它恢复原样。”

当然,有些宝宝破坏东西是出于恶意。

有些宝宝破坏东西是在宣泄情绪。宝宝的某个要求未被满足,与父母赌气,故意损坏东西以发泄心中的愤怒。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父母,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父母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宝宝尝到破坏的滋味。比如宝宝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宝宝摔坏了碗碟,父母要告诉宝宝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钱来购买新碗碟。宝宝受到一定的惩罚,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赖了。

有些宝宝破坏东西是出于“以旧换新”的考虑。比如剪坏旧鞋子,是为了得到一双新款鞋子,把电子表扔到水池里是为了让父母买一块更漂亮的。事实上,这是一种要挟行为。对此,父母当然不能就范,而要严肃批评宝宝,而且绝不能简单地满足他,以防他获得好处,下次照方抓药,继续为难父母。当然,对宝宝的要求,父母不能满足的,要耐心地讲清楚原因,取得宝宝的理解,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缓解宝宝心中的怨气,他也就不会用破坏东西来抗议了。

有些宝宝破坏东西是出于嫉妒心理。看到小伙伴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宝宝都会产生嫉妒心理。由于幼儿的情感外露、冲动,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诸行动,搞破坏行为。比如故意剪坏小伙伴的新衣服,弄坏小伙伴的高档玩具,摔坏小伙伴的新书包……嫉妒是一种阴暗、狭隘的心理,既给宝宝带来苦恼,也会影响宝宝的成长及人际交往,因此,父母要从小引导宝宝学会欣赏别人,让宝宝的心胸开阔起来。

有些宝宝破坏东西是出于报复心理。有些宝宝因自身弱小,斗不过高大有力气的同伴,便偷偷地实施报复性破坏,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宝宝的这种报复行为,父母首先要及时制止和批评,然后再问清宝宝这样做的原因,若宝宝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诉对方父母或老师,寻求恰当的解决之道。

总之,破坏东西其实是宝宝探索事物内在关系的一种途径和求知需求的表现,也可能是宝宝某种情绪的外在表现,父母既要宽容,也要密切关注,适应引导,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让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满足,又能保证物品不被损坏。这样宝宝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暗中培养了宝宝的责任意识,一举多得。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玩具宝宝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心理小测试
可爱宝宝超级秀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