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生活在“加急时代”,职场中人往往加班加点,动用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这似乎成了职场常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我们并没有感觉自己越来越幸福,很多时候反而疲惫不堪、焦虑浮躁。我们能否放慢脚步?
“慢生活”是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慢下来关注心灵,适当地放慢速度,享受健康生活。“慢生活”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把握生活节奏,张弛有度。
时间的陷阱
上帝给每个人同样长度的每一天,职场中人却经常抱怨“没有时间”。我们的时间流向了何处?
假定我们每天工作8小时,只专注地做一件事,这件事占据了全部的8个小时,这是一段相对充裕的时间,会让你感到轻松和从容;如果这8小时要分给8件事,每件事平均只能分得1个小时,我们就必须快点再快点,这个时候心理状态一定是紧张匆忙的。
每件事之间可能还要相互牵扯,要打电话、奔波协调,真正用来做事的时间又会减少,甚至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8小时做不完,又要占据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陪孩子玩耍,没有时间和朋友谈心。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工作。
正如西方一句谚语说的那样:“不知道是人算计时间,还是时间算计了人”。一旦我们开始了同时间的较量,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匆忙。我们不停要自己加快做事速度来节省时间,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只是为了做更多的事情。这是一个怪圈。
在这个怪圈中,每个人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多数人把他们的目标集中在“更精确地管理时间”上。他们本能地认为,时间紧迫是因为对时间的分配和使用还不够合理,如果再精打细算一些,就会出产更高的效率。
于是,快文化应运而生,有很多方法教导人们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并将效率最大化。最终目的就是,加快做一切事情的速度。
有不少人的确是这样做的,每顿饭都叫外卖,用最强效的抗生素对付感冒,每天被公事挤得满满当当,患有“假期恐惧症”,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不知道要做什么。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将时间掌握在手,但是想一想,难道你真的赢得属于你的时间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能确切地说出自己都忙了些什么,或者只是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事,因为自己的拖沓和无序,白白消耗了一天又一天的时光。又或者,“忙”只是由于自身焦虑带来的假象。当一个人的内心浮躁时,他的生活必然是忙乱的,而这种忙乱又造成了心理上更多的焦躁不安,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压力往往是来源于自己而不是外界,时间始终用它固定的节拍行进,对它过于紧张,就会掉进时间陷阱里去。
慢职场:工作并惬意着
“快”并不等同于“高效”,“快”常常只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头昏脑胀,越急于完成越理不清头绪,不停返工。所以说欲速则不达,只有冷静下来,从容地思考,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慢”有时比“快”更接近成功。
富士康公司曾接连发生员工自杀坠楼事件,继而有媒体揭露,他们紧张得令人窒息的高强度工作。在这个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企业中,员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生产效率以秒计算,两周放假一天,吃饭喝水休息甚至上厕所都是急匆匆的,员工之间很少交谈,业余生活几乎为零,于是在巨大的压力下无法调剂,最终的结局就是精神崩溃。
我们还没有不堪重负到要去跳楼,但实际上,同富士康的员工一样,我们都是那台终日轰鸣、高速运转的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身不由己的被裹挟着转动,尽管你知道那种快速的旋转有时候是盲目和机械的,但还是不敢慢下来,不敢在冲锋的半道上掉链子。
工作这个词,在现如今很多职场人的意识中,已经等同于:繁忙,紧张,枯燥,疲惫……也有人从工作中获得某种荣耀和成就感,但他们并不真正的快乐。他们无休止的工作大多是一种应激状态,是被日夜周转带出的惯性,而对这份工作最初所抱有的热忱,早在不停歇的奔忙中消失殆尽。
有人工作只是为了赚钱,有人是从工作中获得社会的认可。一种本能的思考模式是,将越多的精力投入工作,换来的回报就会越大。于是他们用工作填满几乎所有时间,其他事情统统要为工作让道,加班也成了工作中的常态。
在一次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白领工作状态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人是按时下班,上班时间必须严格遵守,下班时间则形同虚设。有时候即便并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公务,还是要拖延一会儿再下班,因为无论雇佣方还是被雇佣方,都已将加班默认为考量员工勤奋敬业的标准。
工作是美丽的,即便忙碌也可以时时感受某种惬意,这种惬意的前提来自于身心舒展。不会在工作中慢下来的人,只能感受到工作的折磨,这是十分愚蠢的。
慢下来工作,代表着活跃和弹性,这种弹性与机械刻板相对,令人感到更为自由,并在需要时跳跃得更高。
“慢生活”修炼
职场中的我们,应该从何处开始放慢生活的脚步?怎样才能修炼出自在舒展的心灵?
首先,摘你伸手就能够到的苹果。一份恰好可以展现才能的工作,一个刚刚好的职位,可以令你游刃有余、悠游自在。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或者身处于一个不能胜任的职位,不论薪水有多高,多么值得炫耀,也不能为你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感,反而会因此陷入困境,终日不停地奔忙,没有成效,焦头烂额。
要想过一种悠闲幸福的生活,就去摘你伸手就能够到的那个苹果。这个“苹果”,可以理解为: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不设过高的奢望。不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比较轻易能够做到的事,压力减轻,完成得更快更出色,成就感和幸福感也随之而来。
其次,以“少做即是多做”为原则,专注地做事。很多时候,我们会同时进行几件事情,填满所有时间,心力交瘁,结果陷入混乱的境地。想法固然很多,机会也有很多,但要懂得取舍。少做,可能会获得与多做一样的结果,甚至效果更好。
所以,尽可能不要在短时间内给自己罗列太多事情,将目光投向那些重要的目标,去掉一些不必立刻就做或非做不可的事。给要做的事情留出必要的时间,不必亲力亲为的事情就不要大包大揽。
第三,找到恰当的节拍。任由工作的牵制和摆布,生活将越来越凌乱无序,要锻炼在许可范围之内自我掌控工作的能力,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忙碌,什么时候应该放松。有的事情抢时间那就要快,有的事情往往欲速则不达。找到合理的节奏,是改变忙乱状态的终极途径。
在工作的间隙,可以和朋友约着吃个饭,可以看一场电影,到郊外爬爬山,条件和时间允许时走的更远些。不论小休还是大休,要遵守一个原则,休息就是休息,不要带着工作上路,把它们都暂且放下。
最后,建立自己的“慢友圈”。假如在一条行进的道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慢慢走路,其他人都在奋力奔跑,你很难保持悠哉的心境,因为多数人都不可避免会产生趋同心理。
如果周围的朋友都在追逐金钱、贪恋权利,并被时间奴役着忙碌不停,你就会因为自己的闲适感到不安。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如去向那些懂得珍视生活的朋友靠拢。看身边的朋友中,哪些是过着自在而谈定的生活,不追慕物质的浮华;哪些是能够消解欲望的人,洒脱、不浮躁。
眼下有很多“慢速团体”,支持并弘扬慢生活文化。比如广州就有“懒人部落”,他们并不是真的懒散,而是热爱生活,不希望被快节奏拖曳前行的人。他们希望返璞归真,不再“搏命”,让生活变成“慢板”,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和品味生活的细节。
建立自己的“慢友圈”,时常浸润由“慢”带来的惬意和放松,这种氛围可以帮助我们将慢生活进行到底。
(作者为媒体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