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翔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慎(约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说文解字》今文正文十四篇,叙目一篇,以一篇为一卷,又称为十五卷,其正文依部首分为540部,其中收入正篆是9353字,收入重文是1163字,合计10516字,全书说解用字133441字。这部传统文字的奠基之作,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上可以考证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和意义,下可以阐明隶书行楷的发展及流变,对于书法学习和理论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说文解字》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甲骨文到秦篆的古文字阶段和由汉隶到楷书的今文字阶段,汉字的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说文解字》所收辑的字体就性质来说,是属于古文字阶段的字体,但从形体和结构来看,都是甲骨文、金文的直接遗存。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时期的篆书,更不要说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我们可以根据《说文解字》保留的篆书和古义,认识和研究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解字》著录下小篆,我们才可据小篆与甲骨文、金文相对照,认识甲骨文、金文,若无篆书就难多了。因此,可以说,《说文解字》是沟通古今文字的桥梁,是辨识古文字的“阶梯”,认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字,对于研究整理先秦文字、学习先秦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叙文中的这段文字介绍了文字自周至秦的演变中出现了“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结体造字的形式。许慎具体地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尽管“六书”非许慎所提出(最早见《周礼·地官·保氏》),但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则应该首推许慎。学习篆书要掌握“六书”,重要的不是这个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而是要了解篆书的结构及组成部分,弄清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汉字篆法就容易理解得多。从《说文解字》中了解篆字的形、音、义,首先必须了解“六书”的原理,通过“六书”的提示,可以提纲挈领,从根本上达到识篆的目的。
《说文解字》创立了以偏旁为部首的编排文字的方法,创建了540个部首,以统摄全书9353个单字,正所谓“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这些部首是构成小篆字形的基本单位,若能认真理解和熟练掌握,不仅对深刻认识《说文解字》的价值、体悟汉字的构形规律有莫大的帮助,对识读篆书、研习篆法也会有极大的益处。所以,《说文解字》部首不仅是说文家、文字学家的研究对象,也是历代书家尤其是篆书家的日课,如清代的杨沂孙、吴大澂,民国时的王福庵等皆有篆书《说文部首》行世,尤其是王福庵所书,宛转道劲,富有金石气息,近20年来风行国内,受到初习篆书者的普遍喜爱。
二、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中论述了文字的流变以及书体特征,在文字史、书法史,印章史等领域里,皆具有启蒙的意义
在上古社会,文字和书法从来就没有清晰的界限,从当时为数不多的几篇书论来看,《说文解字·叙》是比较系统地记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文章之一,它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学和书法史提供了不少重要的资料。《叙文》的文字篇幅较长,大致讲了五层意思:一是阐述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二是介绍自周代到秦文字的演变,三是介绍汉以后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四是指出后汉尊崇隶书反对古文的错误,五是说明作书的态度、意义和体例。其中心是阐述汉代书体与古文的联系、文字与象形的联系,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形的特点,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这对于书法研究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许慎在《序文》开头的这段文字,综合了古代诸种文献阐述了汉字的起源。“古者……八卦”“书契……以察”,都来自《易·系辞下》,只是个别文字有差异,意思则没有原则性的不同。至于“仓颉造书”的传说,则“《世本》《荀子·解蔽》《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君守》等都保存着相同的记载,这是当时(先秦时代)对汉字起源的流行看法”。许慎在提出文字产生前还有结绳记事的阶段,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具有正确史观的论断。他的记述说明文字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现,也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和传播,也不可能一下子成熟,它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时期。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戌,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在这段论述里,提出了小篆、隶书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以及秦代字体名称问题。这些记载为后世学者研究书体演变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他所称的“古文”及提出的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些偏颇。其所称的“古文”大抵是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然而由于他崇信儒经,每每以为要早与大篆,甚或断为自古而然。从现代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来看,秦代陶文与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后的小篆很接近,已出现隶化现象。湖北睡虎地秦简已是隶书了。也就是说,秦统一前,小篆已经存在了。许慎提出的秦八体,对于研究书法史有很大的价值。
汉兴有草书……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这段文字略述汉时对文字的传习与整理。其中提出“缪篆”的名称,“缪篆”即是汉时印章用字。“盖言篆文屈曲填满,如绸缪也。人多忽而不讲,篆刻往往致误,为此故也。”(《古今印史》,见《历代印学论文选》第35页)在这里,无论是秦八体或王莽的六体,皆说到了印章用字,这为印章史的考察提供了最初的资料。
在对《说文解字·叙》作全文解读和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氏的一些精辟见解和重要命题,对文字发展和书法发展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三、《说文解字》对于后世的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启迪意义
在《说文解字》叙文中,有这段论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在这里他指出了文、字、书三者的区别及联系。指出了汉字形成的根源在于象形,是对自然界物象的摹仿。“文者,物象之本。”这也是书画同出、书画同源论的滥觞。宋代郑樵《通志》云:“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明代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云:“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也。”这些论述皆是从此论衍生出来的。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书者如也”。在后世的书论中,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将其与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的观点相比照,并认为刘氏的观点脱胎于许氏“书者如也”。许慎是否真是有意识地提出“书者,如也”的观点,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种猜想,笔者以为也未尝不可。“书者,如也”,作为一个美学观念,是直接依据其“六书”理论而阐发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六书”理论作出的直观阐释与美学维度上的延伸。这种阐释与延伸并未将书法导向对自然对象的迷信,而是在本于艺术的立场上,极大地促进了汉代书法美学思想的自觉化,并在书法美学、批评和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理论中不少关于“书如其人”的论断似随其后。
许慎提出了这些最原始、最朴素的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书法美学思想,但也是书法理论的最初萌芽,是自觉不自觉的古代书法美学内容。清代学者如段玉裁、桂馥、王筠、钱坫、钱大听等,民国章太炎、黄侃等,皆倾其毕生的精力,终成一代大家。这也充分说明了《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的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主要立场应当界定在文字学上。但我们知道在上古社会,文字和书法从来就没有清晰的界限,所以我们在肯定其文字学意义时,梳理出些重要的书法艺术立场的思想和命题。它不仅是一本文字学巨著,对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