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义为利

2015-09-10 07:22游宇明
做人与处世 2015年1期
关键词:卖画物质利益亲王

游宇明

人总会面临利与义的煎烤。利者,更多的是指物质利益,即金钱、美色等可以愉悦身心的东西。人既然做不到完全舍弃饮食男女,产生一定的逐利冲动也符合人性。义者,温暖他人的举动,比如拯人于饥渴、救人于水火,它是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善良、利他意识,是一种更高级的人性。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着使人心生景仰的人。1909年,肃亲王善耆想请人为吴可读画一幅像,有人向他推荐画家陈半丁。肃亲王非常欣赏陈半丁的才华,甚至劝他入部为官。此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未成,却使陈半丁非常感动。1922年,肃亲王在旅顺病故,为报知遇之恩,陈半丁在大连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卖画所得的数十万元(旧币),全部做了肃亲王灵柩返京的开销。陈半丁这样做,是在实践自己的人生哲学,他曾篆刻过一枚椭圆形的印章,其文字是“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也”。

生活中像陈半丁这样以义为利的人还有不少,比如启功曾捐巨资在北师大设了个“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以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比如胡适为了解决章希吕的工作,就请他到家里为自己编辑文稿,并开给他比外面高得多的工资;他曾无私资助陈之藩、林语堂等人留学,自己出钱为贫穷的小贩袁瓞治病,并留下过“要留利息在人间”这样的美谈。

以义为利很高尚,可以给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但它也需要环境的催生。我研究过喜欢行善之人的经历,他们一般都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这种他人给予的温暖对他们日后的为人处世极有影响。在启功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北师大前校长陈桓曾经无私帮助他,先是将没有学历的启功推荐进中学,还手把手地教他怎样上课,后来更是将他直接引进北师大。说没有陈桓,就没有后来功成名就的启功,绝对不是一句假话。启功设立的奖学助学基金以“励耘”命名,“励耘”就是陈桓的书房名,陈桓当时早已过世,启功用此名的目的,就是要纪念对自己一生影响极大的先师。

胡适早年也曾感受过他人的善意。1907年5月,就读中国公学的胡适因患脚气回乡养病,正好与长他两辈的族公胡节甫同行。16岁的胡适因为脚肿无法走路,只好以轿代行,68岁的胡节甫居然步行陪他,边走边聊,一天走了60里路。1915年末、1916年初,胡家接连举丧(胡适的大姐、大哥和岳母去世),胡节甫两次寄给胡适母亲各50银圆予以资助。

陈半丁出道时卖画不顺,其师为之站场更是传为艺坛佳话。吴可读画像完成后,陈半丁迁出肃王府,在京卖画为生。然而,因为他初入京城美术圈,不为人知,前来购画者寥寥无几。远在上海的吴昌硕对爱徒在京之处境极其忧虑。1910年,67岁的吴昌硕特地赶到北京,为陈半丁介绍各种关系和画店,并在琉璃厂纸店亲笔为其书写润格,称其“性嗜古,能作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元,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上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在京数月中,还为半丁治了不少印,其中相当部分为吴篆陈刻,以示器重。陈半丁的名声从此日隆。

的确,义不能单靠高尚者先天的觉悟,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双手去激活。行善、仗义最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大家都去行善,大家都为人仗义,一个社会就会有许多人以义为利,开开心心帮助别人,得到帮助的人日后也会毫不犹豫地加入行善、仗义的队伍,我们走在夜里都可以看到蓝天。相反,如果我们一个个都很自私,随便做件事都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得到好处,见利忘义就会层出不穷,那些原本以义为利的人也很可能改弦更张,变得冷漠自私,整个社会一片冰雪。

其实,如果我们跳出物质利益的藩篱,就会发现,陈半丁的“以义为利”并非只是一种高尚的口号,而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一个人仗义,帮助了别人,让他人摆脱了困境,看到了明媚的阳光,别人高兴,我们的奉献也就有了意义与价值,你的心灵就有了几分安适。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内心的安适更重要的呢?行善、仗义这种东西是特别能给人好感的,你也就有了好人缘。这样的好人缘自然也是一种利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义为利”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卖画物质利益亲王
青蛙卖画
英菲利普亲王为车祸伤人道歉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
联墨双馨七
皇帝卖画
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
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