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疆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努力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此次《意见》出台将如何推动双创发展,对于创业者将会有哪些具体利好,“因为有你”创新创业大赛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高文书以及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副主任王菡向《经济》记者进行了详细解读。
高文书:《意见》具有普惠性
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增长,而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压力也会加大。我国人口基数大,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可以维持经济增速。
不同于以往的只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本次《意见》的亮点之一就是普惠性,并且在普惠性的基础上还突出了重点,比如《意见》中特别提到的科研人员、返乡农民工以及海外归国人员的创业。
《意见》中提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可以为其保留人事关系3年,这对于科研人员的创业是非常大的激励。据我了解,很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相关人员,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去创业了。以前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实际上很多返乡农民工在城市积累了一定资本和经验后都有创业意愿,调查表明有20%左右的返乡农民工希望创业。《意见》还强调了归国人员回国创业的问题,虽然以往对此也有政策支持,但是毫无疑问现在的支持力度更大了。
谈到目前很多创业公司面临的高失败率,我认为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更容易失败。初创公司自身的实力比较薄弱,失败是正常的。所有的成功企业、成功企业家在发展和成长历程中都会经历一定的失败,失败并不可怕,要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
不过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现在大规模创业的热潮已经掀起,所以必须要做好防范措施。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要给予一定的保障,比如说社会保险的覆盖等。但帮扶的同时,政府还是应该以引导、鼓励为主,企业的存亡应尊重市场规律,不能一味靠政策支持。
至于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创业,一方面跟个人的职业倾向有关,是否愿意去闯荡,是否愿意去成就一番事业,是否愿意经受社会的洗礼;另一方面是其所在的专业领域,比如互联网时代成就了一大批互联网精英,所以个人所在的专业领域是否与当前热点相吻合,很大程度上也是判断其是否适合创业的重要指标。
王菡:推动高校体制改革
《意见》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有两大亮点:第一是工商管理方面的注册地政策放宽,允许集群注册,使大学生不必再面临想创业却找不到注册地的困难;第二是提出将商业模式作为新型知识产权来保护,这非常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业群体的实际需要,对于众多的创业者来说是一个福音。
通过在教学一线的观察,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生存型,他们迫于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而选择创业;另一种属于机会型,他们为了施展特长或针对兴趣来创业。但无论是选择卖猪肉卖煎饼的生存型创业者还是去研究智能设备的机会型创业者,相比于社会上其他创业群体,大学生创业者都有自己的优势:第一是年轻,有试错的时间;第二是有着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创业失败以后往往在求职就业中会受到更多青睐,因为其不但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更有可贵的创业经历,会使其有机会去往更好的平台。
在当前众多利好政策的促进下,首先推动的就是整个高校体制的改变。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深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并成为每个高校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当作为培养创业种子的土壤,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宽松的政策和环境,并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扶。
大学生创业目前面临两大困难:一是创业周期大大缩短,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一个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的节奏非常快,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创客很难赢得这样的赛跑;二是产品思维不同以往,过去一般强调普遍适用性,但是现在拼的是市场细分,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无法精准把握不同目标人群的需求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不久前,北京邮电大学邀请相关校友回校讲述其创业经历,为在校生普及创业知识,原本是计划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并进行创业,但不料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都到这些创业公司就业了。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选择这些创业公司进行就业,是因为认识到了自身还不具备成功创业的条件,所以选择先历练学习再创业,增加成功的把握。同时创业公司也借这个机会,吸收了很多高质量的毕业生,起到了互惠互利的作用,所以现在学校正在积极推动在校生和创业公司之间的沟通。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认为如果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各种条件尚不十分成熟,就应该先选择就业,增加经验,提高能力,待羽翼丰满再飞也不迟。
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上给学生以灌输和培养。这次《意见》里面也特别提到,要把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就是说,如果学生选择创业,高校应当使其具备基本的创业常识和能力;如果学生选择就业,那么高校教育应当在其心中埋下创业精神的火种,照亮其今后的职业生涯。